APP下载

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016-07-10赖作引

教师·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女同学正方体表面积

赖作引

摘 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和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旧引新、用“题”诱惑,让学生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嘴”表达,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将探究学习当作一种乐事,真正地去感受数学世界的无穷魅力,从中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我认为“自主探究”法是当前小学数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自主探究,才能使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也才能使学生变得好学、乐学、会学,更加主动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呢?

1.用“境”创设,调动探究欲望

探究的基础是发现。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灵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协调”,给思维以动力,这样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此,教师可以在创设动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通过电脑屏幕进行演示,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进行独立思考:小动物们分别骑着形状不同的轱辘自行车进行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第一名?然后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骑圆轱辘自行车的小动物能取得第一名呢?这些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有趣的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用“旧”铺垫,引导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应用题时,有一道例题:“商店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解答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这道题:“商店有24个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解答上面的例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新知识很快就被学生掌握了。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望题生畏”。

3.用“脑”思考,展开探究质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质疑的重要。例如,有一次上“圆的周长”时,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π化成分数是多少?”“π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应该说,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属难能可贵。接着,我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看书并展开讨论。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常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才会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用“眼”观察,区别探究异同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区别异同进而教会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结合正方体的模型,认真观察。然后思考如何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汇报时,令人惊喜的是出现了如下结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个面的面积相加。这时,我加以鼓励,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推导。由于学生用“眼”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一下子就推导出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表面积=6×(棱长×棱长)。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后,我还结合实际告知学生第一种推导方法也是正确的,特别在生活中运用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多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如正方体的包装盒的广告设计面积计算一般只有5个面,粉刷墙面等问题只有4个面等实际问题。这样,用“眼”观察,让学生区别异同,有效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手”操作,掌握探究方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引导探究。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动手量长方形的各个要素,然后让学生叙述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两条宽也相等。”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先通过动手操作,再让学生进行汇报,这样长方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深刻,何乐而不为。因此,“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

6.用“嘴”表达,激发探究乐趣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情感的表露、思维的体现、实践的沟通,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愿意说、能说、会说、大胆地说。例如,在组织学生训练时,我设计了一道数学开放题:“24个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共分成6组,其中男同学4个人一组,女同学2个人一组,男女同学各几组?”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用喜欢的方式画一画,譬如用“○”表示男同学,用“●”表示女同学。接着让学生自由回答男女同学各分几组,通过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在师生以及生生的互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先画2组男同学,再画2组女同学,算一算已经画了12个人,剩下4个人,所以我就再画2组女同学。”有的说:“我先画6组同学,每组2个,通通画成女同学,算一算一共只有12个人,再把剩下的4个人加在其中的两组中,就变成4组女同学,2组男同学。”……从学生口中讲出来的这些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简直是出乎老师的意料,再加上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激励与表扬,学生智慧的火花越“烧”越旺,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乐趣。

7.用“题”诱惑,增强探究的信心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避免陷入数学小陷阱,灵活自如地运用已学知识解答不同问题,是考验每个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我设计了如下表格,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教师先不提示计算单位不同,让学生自行解答。学生动手解答后再让学生汇报。由于有部分同学没有注意计算单位不同而得出错误的结果,结果在学生自行汇报解答结果时,有的同学会发出“唉”“哎”“噢”等感叹!也就是在同学的感叹声中,这些计算错误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并且能马上纠正。在这个感叹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掌握的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增强探究的信心。再通过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在自我内化知识点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点,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善教、善导”。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创设时机,多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才能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卫英.领会小学数学课改精神 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

[2]李晓宏.激发学生兴趣 开展课堂教学——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李宏娟.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5).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樟林小学)

猜你喜欢

女同学正方体表面积
积木的表面积
巧算最小表面积
巧求表面积
给正方体涂色
你好,我是你老公的女同学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表面积是多少
不说同学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