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2016-07-10蔡黎红
蔡黎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而非语文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文章以《老人与海鸥》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关注细节描写,引导想象表达,培养“语用”能力
俗话说“细处见功夫”,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可让学生融入文本角色,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凝结成思想,内化为语言文字,并把其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并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领悟文章中心主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多处关于老人与海鸥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是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真情的重要语段,关注这些语段对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老人喂海鸥”这一细节描写时,我引导学生关注 “边走边放”和“有声有色”并展开想象,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老人边走边小心翼翼地把饼干放在栏杆上,撮嘴呼唤海鸥们前来吃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海鸥们在老人的头顶上翻飞盘旋,等老人撒下饼干丁,就有一群海鸥俯冲下来轻轻地啄食起来,接着又一群。”有的说:“我仿佛听见了海鸥‘嗒嗒嗒啄食的声音和老人‘呵呵呵的笑声。”有的说:“我仿佛听见了海鸥吃饱后发出的满足的叫声。”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海鸥簇拥着老人,有一只海鸥停在老人的肩膀上,老人正和它们亲昵地说话。”……通过想象,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昵、默契、和谐,胜似亲人的浓浓感情跃然纸上,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魅力,提升“语用” 能力
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语言的品析和体味,词语既是一篇课文的组成材料,又是课文灵魂的载体。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词语,细细揣摩、推敲、品味,不仅可以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也能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还可以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如在教学“收遗像”这个片段时,在学生品读句子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几次用到了“扑”字?如果把“扑”换成“飞”好不好?通过换词、品析、比较,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小小的“扑”字传神地把海鸥失去老人时的那份不舍和悲伤以及对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立足文本反复品味,既提高了语言的鉴赏力,“语用”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寻找读写结合点,强化表达训练,迁移“语用”能力
真正的课堂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及时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可以把学生感悟到的意蕴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内化整合,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鲜活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在“迁移”中得到提升,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实际提高。
如在学生理解、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情谊后,我引导学生以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为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想象写话:此时海鸥在呼唤着什么?照片中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海鸥,他又想说什么呢?在老师的点拨下,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写出了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爷爷,您若还在的话,请您再一次呼唤我们的名儿,唯有您的呼唤是那么亲昵”“请您再一次来到翠湖边给我们喂美味的饼干吧,唯有您做的饼干丁儿最诱人”“独脚、老沙,我的孩子,你们不要悲伤!要知道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来保护你们、喜欢你们,你们要幸福、快乐地活下去”…… 一句句深情的话语既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升华,在语言的迁移过程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只有准确把握“语用”的内涵与外延,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习得“语用”能力,才能进一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益,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