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生课文教学方法探究
2016-07-10慕晓慧
慕晓慧
智障生适应社会除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外,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也是将来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是重中之重。课文教学则对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到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智障生由于智力障碍等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获得知识、经验的能力和效果。如何消除智障生怕学课文的心理,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呢?
一、导入新颖有趣
1. 巧设疑,留悬念
宋理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提问在于一个“巧”字,巧于课文内容,巧于课堂情境,巧于学生生活。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巧妙地对学生设疑,让他们永远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待和想象。
在教学《小小的船》这首诗歌前,我先让学生说说都见到过哪些种类的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及时地辅以相关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轮船、龙船、橡皮船等)。当学生们对真正的船有了深刻的了解时,我适时地引出并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诗歌——《小小的船》,从题目上看,这船大吗?文中的这只“小小的船”到底什么样子呢?它真的是船吗?
此时,根据智障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文中“小小的船”指的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很难。而好奇是人的天性,当某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被改变的时候,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化被动为主动,为主动探求新知识聚集动力。
2. 愉悦身心,点燃“爱”意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我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用葫芦丝吹奏的优美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的乐曲是用什么吹奏的吗?同学们摇摇头。在他们惊讶的眼神中,我展示了用葫芦制作的乐器——葫芦丝,并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葫芦的用途:葫芦除了可以制作乐器葫芦丝外,还可以当作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盛药。此外,葫芦籽可以治蛀牙,把葫芦晒干可以入药。由于课前播放的是轻松的乐曲,学生们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大脑,毫无压力可言。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葫芦的用途,则更能加深学生对葫芦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葫芦的喜爱。而在爱的基础上学习有关葫芦的课文,学生们很快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 刺激学生的感官
智障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要想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牵”住他们的心。所以导入课题时我有时还会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配音、动画等,创设一种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利用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动态的青蛙和小鸟,并伴有他们此起彼伏的热闹的叫声。富有童趣的画面立即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有的说青蛙在和小鸟在聊天,有的说他们在打招呼,还有的说他们在争吵……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刻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情感为主线 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它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有时候,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让学生更深地领悟。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视频中小葫芦随风摆动的样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小葫芦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会说些什么?喜欢小葫芦,又会为它做点儿什么?(比如:锄草、施肥……)
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融在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在学生对葫芦的喜爱达到顶峰的时候,我没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讲下去,而是打破常规,引导学生看图,把葫芦变黄并一个个落下这一糟糕的消息告诉他们,让他们在短短时间内感受到由拥有到失去这一巨大的反差。在此基础上学习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变黄并落下)。此时,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种葫芦的人失去小葫芦时难过的心情。
在学生为葫芦伤心难过的时候,我抛出问题:学到这儿,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我所料,同学们纷纷质疑:长得这么可爱的葫芦怎么会落呢?小葫芦为什么会变黄呢?学生提出疑问后,我把“问题”又还给他们: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为我们解开了“葫芦落掉”之谜。
智障生很少能主动地探究问题,常常被动地接受新知。而失去小葫芦的伤心和难过则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葫芦落掉的原因,会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盼,并能再次激发他们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这样,我以情感为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在读中细思考。体现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锻炼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想象的空间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就课文教学而言,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获取新的认知。如果教师给智障生们创设想象的空间,并适时地加以引导,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教《公鸡和狼》这一课时,巧设了以下问题:狼碰见了公鸡,想干什么?公鸡知道吗?此时,公鸡遇到了凶恶的狼,处在危险之中,你们能想办法帮帮公鸡吗?
以下是同学们的对话:
一生说“赶快藏起来!”“不行,没时间呀,他俩距离已经很近了。”马上有一生提出质疑。
一生说“赶快飞到树上”他的同桌马上说:“不行,从课文插图中就可以看到公鸡身边没有树”。
“赶快跑!”“狼跑得可快了,和狼比赛,公鸡肯定跑不过他!”班上最聪明的小陈反驳道。
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的气氛一下紧张而热闹。
由于我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情景,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便觉得有话可说,并且是急于表达。再如:课文最后两段提到,公鸡说:“怎么是我们两个,后面还有一只狗呢!”此时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又为他们巧设了以下悬念:此时公鸡如果说:“后面还有一只小白兔呢!”或“后面还有一只小山羊呢!”……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公鸡想吓跑狼,还可以怎么说?这些问题适合智障生的思维和认知等特点,他们不喜欢狼,不想让公鸡被吃掉,所以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学生们参与性强,在说和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读课文对智障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有感情地读。但读是在课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更深地理解课文,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课文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春雨》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孩子们并不陌生,文中的内容也没有跳跃性的变化,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不是难点。可如何通过朗读,感受儿歌的韵味儿,激发学生对春雨和大自然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是难以把握的。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种子、梨树等看到下雨后开心的心情,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再次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同学们,在盼望中,春雨悄悄地来了。你急于把下雨的好消息告诉别人时会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呢?学生们结合生活的场景,把手双手拢起来,放在嘴边,拉长声音叫起来:下--雨--了!此时不用老师去泛读,这样的氛围便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促使他们自然地融入到春雨中,有感而发地朗诵。学生们朗读时动作夸张,韵味儿十足,对春雨的爱的情感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
五、让游戏巧妙地进入课堂
智障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动脑等,而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教学能让学生劳逸结合,轻松地获得新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他们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在执教《小小的船》后半部分(最后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能真正地动起来,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夜空,我适时地播放了《闪烁的小星》这支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找星星”(事先把星星贴在学生课桌的四周,每人一颗)、“送星星回家给月亮做伴”(课前先用一大张蓝色的纸贴在黑板上,当作蓝天;月亮是学习第一句时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剪贴的月亮)等游戏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紧张的大脑一下子放松了,参与的积极性极其高涨。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布置了美妙的夜空,跟“月亮”和 “星星”有了亲密的接触,那份欣喜、那份激动至今让人难忘。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