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组群、校中校: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

2016-07-10刘可钦梁国立

人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班组空间班级

刘可钦 梁国立

突破班级,学校教育还有很多种组织可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各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班级授课制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育关系出现。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已经被廣泛讨论过,总结起来大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空间固定而呆板狭隘,教师主导,教材(课本、学习材料)具体确定,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计划性和一致性强,学习资源贫乏且脱离真实世界,学习内容和形式刻板,等等。在教师层面,教师大部分学科背景单一而便于重复,似乎具有更高效率等优点,教师间画地为牢,以个人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工作,缺乏团队合作,创新性不足,等等。在学生层面,学生的主体性差,学生间可能更趋同,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难以获得尊重,难以因材施教,等等。

至今,班级授课制依然是世界各国学校义务教育的普遍组织形式,是现当代学校教育的组织基石。但是,班级授课制从来不是学校教育天然和唯一的组织形式。

在美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都存在过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同一班级进行“复式授课”,即不同年龄、水平的孩子在一间教室同时上课、学习不同内容。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现代学校也做过一些改进尝试。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开放教室、开放学校探索,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个大空间中,最多人数达到200多人,多位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

近些年,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探索走进了中国校园。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每学生一课表”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个班一位教师”的全科教育在中国的一些学校里也存在着。

但是,这些实践还是基于班级授课制来进行的,不同的是,班级里的学生可能更多依据其不同学科的不同知识水平而组织,或者在班级内部实现混龄学习,“负责”班级的教师人数或多或少。“班级”的组织形式与分科教学的“授课”功能仍密不可分。

学校教育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突破“班级”?不仅仅是班级内部结构的改变,班级与班级之间还有没有教育拓展空间?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关系”

学校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校,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是实践人与人之间相处,学会包容、诚信的地方,是遵守共同规则,实现共处、共融、共进的教育场所,而不仅仅是学习孤立的知识或技能。

这样一来,教育就不仅仅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事情。知识、技能、行为、品质的形成,也不仅仅是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划分为课上或课下的两极生活,而是学生的生活全部。如果从“关系”角度思考学校教育,我们会发现,学校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孩子最好的老师常常是孩子,孩子与同伴一起学习,孩子向同伴学习,并在过程中学会自省、合作、互助,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品质。

因此,学校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组织学科学习,而主要是组织起多样化的学习关系。学习关系不应仅是学生和教师的,而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管理者、社区以及其他关联方的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些关系构建起一个常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形成教育共同体。

其次,学校要帮助孩子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进行知识、能力和品质建构的“真实的学习”场所。

“真实的学习”什么样?在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学生能够认识并提出真实的问题,探索并获得真实的知识、习得真实的技能、养成真实的品质。实现真实学习的有效手段和路径是结合小组学习、团队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表现性的评价,等等。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资源不再局限于校内、书本,教与学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也不仅仅存在于教室或学校时空中,而应是学生的足迹所至。

学习关系要能够超越种族、宗教、经济、地域等的差异,视其他学校、地区或者国家的孩子如同邻家小孩,支持更大关系范围内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去解决这个全球化的世界现在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真实问题。

学校应该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

因此,学校教育的变革,必须要能够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可能,为实践真实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包括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工作空间、资源和支持,必须要能够为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的共同合作提供可能和平台,必须要能够站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前沿思考和实践。

就学生人数而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大学校。在2012年,三小有幸可以建一个新校区。综合以上对于班级授课制和学校本质的思考,我们开始谋划并实践学校教育的整体创新。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解放和发展教师、家长的教育力,促成和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我们设计、尝试、准备并实践着与之相匹配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即“班组群”和“校中校”。

班组群、校中校,拓展教育的高维空间

什么是班组群?

“班组群”就是把来自数个连续年级的班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学生共同学习。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整个班组群的所有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且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校内外不可分割的学生教育和发展工作。

什么是校中校?

“校中校”是把数个班组群的几百位学生、几十位教师组织起来,组建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它是一个数百人的小型学校的架构,有自己专门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的业务校长。

班组群、校中校的组织形式如何改变了教育?

在学生层面,学生不仅与同年龄的同学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在三小,他们还与上下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他们在一个规模较小的“校中校”中学习和生活,与教师、学校管理者关系密切。这并不是班与班的简单连接,而是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多个层次的教师之间丰富的学习关系。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态里,孩子拥有多样成长的楷模和同伴,这为他们学习、实践一生健康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无法比拟的学习可能和机会。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发现,学习关系丰富了,学生学业学习的空间和余地也大大拓展了。比如在班组群中,学生的学业学习不再囿于与同年级的學生同步。以往,学生只有要不跳级、要不留级的简单选项,不得不丢掉已经拥有的重要的同伴关系,面临着与陌生同学重建关系的问题。在班组群里,学生不仅有上、中、下三年这样更加宽广的学业成长时间,还可以基于每个个体多元智能的发展,形成同一班组群内多样学习组群的学业成长空间。

在教师层面,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管理班组群,学科协同、责任分担、整合联动,不仅保留了学科教师任课及研修的专长,同时融合了全人教育,也避免了已经研究证实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的孤独和隔膜。在小而完备的校中校社会人文环境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和学生一样,教师个体也更便于认知自己、同伴和团队,便于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教育生态空间应该为学习关系空间服务。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生态空间里,班级相对固化,当学生与班级其他学生、学生与班级教师之间出现矛盾时,常常陷入不得不调学生、换教师的窘境。这是让活生生的人的关系空间去适应固化的班级空间,班级有时甚至会打破人与人的学习关系。班组群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多路径的,一条路走不通可以轻松地换另一条路,这便于保留大部分原有的人与人的关系空间,班组群空间的灵活更利于学习关系的稳定。

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班组群、校中校更容易发生“真实的学习”:跨学科整合知识,同伴合作,基于丰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进行社区学习、混龄学习,让更加多样的家长参与进来,在一个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中解决问题和生活。

班组群、校中校不是简单地给班级做加法,而是在拓展教育的维度,进而让教育在更加多维的无限空间里发生。如果把以学科教学组织起来的班级看作一个二维面上的点,年级对班级的连接仍然在这个二维面上,而班组群却是在三维空间里伸展的线,校中校整合着三维空间向前推进,形成教育的四维空间。教育已经不是在单一的班级、年级层面上发展,而是在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家校多维空间生长,这种空间的拓展是几何级数的,是有无限可能的。

班组群、校中校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中国,很多学校是在“越大越好”的逻辑下建立和发展的,而且现实是,越好的学校规模越大。大规模学校可以发挥教育的集合效应,但是同时,“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学习活动”“如何为教师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专业支持”等问题日渐凸显。

另一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力争把乡村学校——无论是空间还是课程——办成城市里大规模学校的样子。我们看到的一所小规模乡村学校,有67位1-6年级学生,11位授课教师,仍然感到师资紧张,因为这所小规模乡村学校一直试图按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分年级开满所有规定课程。而三小一个班组群的学生规模和学生年龄差异情况与之类似,却只需7位教师共同管理。

中国有数量巨大的适龄儿童要进入学校学习,城镇化发展向城镇学校教育规模提出了进一步挑战,中国农村有如此大规模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中国学校?

有研究表明,小规模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第一,有利于学校人性化管理;第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出勤率;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五,有利于提高社会成本效率;第六,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乡村文明。

中关村三小班组群、校中校的教育实践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创新性地求问和探索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在空间上应充分应用可能的教室和多样学习空间,而不是让学习仅仅发生在相隔离的教室;实践真实的学习,在课程上进行多样课程有机整合,辅助于项目学习,而不对学科知识教学过分求全;在学习材料和资源上不仅仅局限于极其有限的课本和课堂,而充分获益于无限的多维学习关系空间。我们希望,“班组群”和“校中校”的组织生态、科学专业的“真实的学习”的课程以及“邻家孩子”的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教育实践,能够给他人以启迪。

猜你喜欢

班组空间班级
班级“无课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