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息技术助推区域教育转型

2016-07-10顾月华

人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苏州智慧信息技术

顾月华

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常住人口1300万,外来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为了实现“全纳、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苏州抢抓数字化机遇,推动区域教育全面转型。

数字城市汇聚“智慧教育”转型力量

苏州较早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变革性力量,数字化是现代苏州独特的发展烙印。苏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苏州”的基本框架,将市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迁移到指尖,发展灵活便捷的线上服务。2015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8.6%,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通过移动上网的网民比例高达89.3%。

“智慧苏州”规划明确了“智慧教育”的优先发展位置,提出以“智慧教育”推动社会转型发展。1992年苏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信息技术的支撑功不可没。

面向“十三五”,苏州“智慧教育”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层层推进:把创新摆在“智慧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开放的立体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慧教育”支撑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习模式、学校形态、教育管理的创新;坚持“智慧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搭建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资源共享平台与泛在学习共同体,促进区域共建共享;建立“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市集约供给;面向世界开放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共治属性,促进数字资源、教育数据模式广泛共享。

“智慧教育”塑造全纳平等的教育生态

作为移民城市,保证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全纳平等的教育服务,是检验苏州教育公平的准绳所在。我们坚持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开展学校教育E卡通应用,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教育E卡通是苏州市政府为全市每位中小学生免费发放的统一标准芯片卡,是学生的网络身份证。学校通过E卡通对随迁子女与本地儿童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服务。持卡学生免费乘坐全市公交与地铁,免费借阅图书,免费进入全市100多个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综合实践场馆。通过学生E卡通借阅图书、参观场所留下的数据痕迹,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阅读频率、内容倾向与性别差异,进一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服务。

第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制度,保障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发展。我们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优质教育资源通向流动人口子女的绿色通道,为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孩子同在蓝天下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保障。提档升级全市74所民工子弟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整合推送3000多节“名师课堂”与1.2万个优质教育资源,共享150T数字学习资源。探索中小学网络课程跨校选修,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覆盖面。

第三,实施家庭教育课程项目,提升每一位家长教育水平。我们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将优质家庭教育课程资源覆盖到全市90万个家庭。2005年,我们创办了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完整的家庭教育在线课程,组织全市家长通过实名注册进行在线学习,《苏州家庭教育》杂志在线订阅量达30万。注册在线活跃家长用户超过50万人,日均4.2万人次浏览。

第四,建设终身学习云平台,惠及每一位市民幸福生活。2014年,苏州市民终身学习云平台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通过在线课程、资源超市、学习资讯、交流社区以及学分银行等功能模块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贴合需求的线上与线下的学习资源与服务,突破部门与地域的壁垒,将各级各类部门、学校、机构的课程资源及学习机会通过移动客户端直观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学习机会和建立学习档案。

信息技术构筑开放、优质的教育新格局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它创新了课堂教学环境。目前,苏州中小学课堂和实验室100%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52.8%的多媒体设备具有手写和交互功能。我们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100多个学校建设了具有知识双轨呈现、课堂实时交互、数据及时反馈的“未来教室”,成立以教育学专家、技术专家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团队开展驻校研究指导,逐步转向基于学情数据的个性化教学。

它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今年,我们组织教师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集中晒课21975节,其中省优课639节,占全省16%,部优课328节,约占全国的2.6%。“应用就是最大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

它创新了校外教育形式。学生的一切生活皆课程。我们鼓励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校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合作建立创客实验室,开发STEAM、计算机编程、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创新实践课程,把学生引导到更加广阔的校外天地,使他们学会学习、选择和生活。“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建设校外综合实践课程信息化平台,汇聚200门线上学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

首先是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2013年,苏州成立全国首个地级市教师发展中心,探索实施“我要”系列教师研修项目,获评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奖。其中,“我要上慕课”系列研修,两年来教师报名率超过80%,平均通过率达46.1%,远高于同类课程的平均通过率。2015年,苏州通过网络培训的教师达19044人。

其次是完善了教师评价标准。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融合能力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选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设置“首席信息官”,在教育科研部门建设数字教研员队伍,在学科教师中选拔数字化教学的种子教师,评价转型指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方向。

我们在信息技术运用中也探索着未来教师的培养路径。我们研制了《未来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校本培训、种子教师培训和应用融合高级研修三级数字教师培训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們计划在全体教师中培训5000名“数据分析师”,在教科研与一线骨干中培养3000名“教育咨询师”。苏州市第一中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圣陶实验班,探索高中起点的“3+4未来数字教师”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还运用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

它推动了政校企合作共建。苏州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人“阿里云创客+”项目,依托阿里云生态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微软公司在苏建设“苏州-微软信息产业教育联盟中心”,实施“微软IT学院计划”,联合研发信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华为和三星电子也纷纷人驻苏州,展开深度合作。

我们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地协同创新。我们与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引人优质在线教育课程,探索开展中小学在线教育;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创建C20慕课联盟,尝试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在基础教育的应用;与苏州大学联合开展教育定量研究人才培养,培育具有实证思维的教育后备干部;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成立“苏州研究院”,共同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范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效提升了苏州教育的国际合作水平。我们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进课堂系列活动,2014年共有6万多名学生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近19万名学生参加各种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2万多名学生参加接待海外来访团组,1万多名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友好学校学习常态化交流,3000多名学生每周通过空中课堂学习美国的创新课程。

信息技术运用让系统培养、合力育人成为可能。我们在教育内外跨部门、跨条线建立教育信息管理与数据搜集分析系统;联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对全市7?17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指标等4个方面22个项目的体质数据监测与分析研究;联合食药监局对全市200余所学校食堂食材购买、食物加工和饭菜烹饪等方面进行全程监控;联合公安开展流动人口积分人学管理,保障全市40余万流动人口子女科学有序地开展积分人学;研发区域发展诊断系统,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保障和教育人才保障等5个模块18条指标100个监测点纳入信息化管理,强化过程追踪、自我鉴定与比较研究,推动区域自我发展。

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是新一轮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苏州教育将树立“互联网思维”,坚持创新驱动、跨界协同、尊重草根的首创精神,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向多方参与的公众治理转变,坚定不移地发展“智慧教育”,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转型,朝着全民共享平等、包容、高质量的教育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苏州智慧信息技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