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高品质教育是时代交付的使命
2016-07-10朱永新
朱永新
在任何时代,教育总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标志,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瞻远瞩,为“十三五”时期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追寻高品质的教育,也必须多管齐下,只有从教育自身的前期决策、中期实施到后期评价监督进行系统改进,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广度上从社会层面增加共识,在深度上小步快走不断创新,不怕犯错更不断挑战,才能让高品质的教育真正成为现实。
全社会的教育素养与保障条件,是孕育高品质教育的土壤
良好的社会氛围、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都是高品质教育的必要保障。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没有全体人民对教育改革的正确认识,教育改革就会寸步难行。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说:“与专家相比,当代中国更需要读书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催人警醒。是的,中国当然需要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以学问与智慧引领社会,但中国更需要提升全民族素养和全社会共识。没有后者,社会就容易缺乏辨别力、鉴赏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现在,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显然是不够的,全社会缺少一个基本的教育共识。大家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的可能和教育的局限,它的应为和它的无为,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如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为什么减不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断给学校、给学生加压。我们都知道不应该让幼儿园的孩子死记硬背知识,把幼儿的精力集中到少数有局限性的知识上毫无意义,效果也差,但许多父母就是努力让孩子认字、学算术。我们都知道机械重复的练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许多父母就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甚至有些小学不布置课外作业,许多父母会到学校抗议,批评学校“放羊”。再比如有些领导干部用高考录取率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像抓GDP—样抓高考分数,并且美其名曰这才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所以,应该通过教育大讨论等方式,普及教育的常识,提高从父母到领导干部等各种人群的教育素养。只有形成教育的共识,教育改革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才有合适的土壤。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加以保障。从干部人事制度来说,我们用人的“唯文凭”和“高消费”现象比较严重。如公务员考试,一定要受过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这其实就是文凭歧视。从收入分配制度来看,现在不同的职业在收入和社会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太大了,甚至许多单位对“985”“211”高校等不同的学校明码标价。
如果一个社会等级森严,过分重视学历而轻视学力,教育改革也会非常艰难。只有让所有人,无论从事什么正当职业,都可以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只有让每一个领域最优秀的人,都同样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教育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以,教育的很多问题,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来解决,它涉及更大范围的改革,平等、自由、机会公平的社会机制,是改变中国教育现实窘境的重要外部条件。
教育部门的正确决策与管理水平,是制约教育品质的前提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能够科学决策,能够把握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与基本原则,能够有效地管理教育过程。
高品质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和成绩作为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唯GDP主义”,高分“一俊遮百丑”,理想、道德、人格的教育严重缺位,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受重视。
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五中全会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都是从根本上的纠偏。实施的关键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在如何落实上,还有大量工作需要细化。如何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上?如何真正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避免部分学校随机抽取师生背诵、默写等形式主义引起师生的反感?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立德树人还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应该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動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毫不夸张地说,文化存则民族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何从博物馆、文化作品之外的普通人及师生的言行中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如何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在所有学科的课程中闪耀?这些都需要系统设计,认真落实。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培养有世界眼光的学生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国际理解教育、和平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这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补齐教育短板,在推进教育公平中不断提升教育品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五中全会都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作为重要的理念,明确了教育资源必须优先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配置,特别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材。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对于公平问题多少重视不够,加大了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现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实现新突破,李克强总理说:“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中,如何抓好农村教育质量是关键。正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一样,没有农村教育的高品质,就没有中国教育的高品质。
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确保高品质教育的关键
决定教育品质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永远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强则教育强。
芬兰教育之所以优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素质非常高,所有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师范专业和教师职业的申请者分别都只有不到10%的人能够如愿以偿。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拥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最优秀的人才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队伍。历史上凡是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总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时期。但如今我们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并没有选择师范专业,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没有优先选择教师职业。二是教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方面,对于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基本没有考虑,教育技能的训练机会也很少。三是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备,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自主研修、激励考核机制,强制性培训多,选择性培训少,培训效果较差。四是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优秀教师数量紧缺,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情况比较突出。
“十三五”期间,影响和制约教育品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教师问题。一方面,要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和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到农村学校继续工作;另一方面要改进我们的师范教育,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和优秀大学生做教师;改进我们的职称评审制度,鼓励教师把根深扎在课堂;改进我们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学习与研究、进修与成长,等等。
教育评价与监督的科学公正,是提升教育品质的调节器
评价与考试历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也往往是改革的牛鼻子。考试与评价的制度、机制及技术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系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弊端很多。
“教育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费尔比姆)因此,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发展独立于政府、招生机构之外的“第三方”考试与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要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完成以下职能:第一,准确了解相关现状;第二,科学可靠地评价分析诊断;第三,跟进指导,为相关机构提供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为师生个体提供系统支持服务,最终形成与区域或国家的“课程标准、日常教学、考试评价”高度一致的考试与评价标准系统,在操作层面上有效提升教育品质。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并建立30个实验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实验中由中国教育学会提供专业支持与技术服务的成都市等实验区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综合评价实验中所采用的相关学业评价技术、综合素质评价技术和发展潜能评价技术等,均突破目前考试评价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初步实现了多元、个性、全面综合发展的评价目标和要求,达到了认定性评价和服务性评价在技术与功能上的分离。这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有关第三方教育评价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仍然没有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与考试评价相适应的,就是强化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第三方监督教育质量和及时调控教育过程的机制。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积极推动教育质量监控的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的作用,用大数据管理的方法对区域教育品质进行及时监控,对教育品质低下的区域和学校,要有及时的督导办法,必要时应该终止管理人员的权力,进行委托管理等。目前教育督导和质量监督部门都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应该尽早脱钩,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机制。
不断创新的主动探索与追寻,是提升教育品质的动力源
创新是教育自身的必备内驱力。正如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样,创新也是教育的灵魂,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理念在教育上最重要的工作可以从两条路线展开。
一是如何思考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如今,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村落,人人平等互动,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教育的每一次变革也与技术息息相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学校概念将被学习中心取代,人们不必每天按时去学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传统的教师角色变为助教或者成长伙伴。传统学校按照统一的标准教学和评价的模式,将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地,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最基础的知识建构后,更多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哪个时刻到来,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共存阶段。这一过程正鼓励着创新者把握趋势,真正站立潮头,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二是如何鼓励教育创新,努力发现和推广民间的教育探索与智慧。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萬众创新”的理念。在教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如何释放民间活力,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民间资本与民间智慧进入教育领域。
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民办教育从各个角度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发展遇到了不少体制性障碍,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元评价的良性体系,并通过立法保障实施。如何操作,有许多细节需要认真研究。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固然需要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但更需要发挥民间力量的“鲇鱼效应”,发挥他们在提升教育品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真正的智慧在民间。民间智慧、社会精英能否进入教育,也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品质。应该努力发现、积极鼓励、及时推广民间的草根教育探索。现在我们的教育报刊报道官方的声音多,反映民间的声音少。许多凝聚民间教育智慧的教育教学改革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高品质教育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
自我突破的过程,挑战与成就同在,痛苦与自豪并存。创造高品质教育,是转型时代交付给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