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的思考

2016-07-09郝志昌

资治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时西欧资本主义低端生产环境的大背景。在此,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但使工人变成了畸形,这一说法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现状的严厉声讨。正确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并在当代语境下理解它,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思想来源;当代价值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以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成为马克思思想研究中最引人入目、又最富于争议的论题之一。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依旧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弊端也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生自我变化,人们不断结合着新的社会形式,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本文试着从主体上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并在当代语境下分析异化理论的内涵,以期能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异化概念批判与继承

“异化”词源概念源于拉丁文,最早赋予其让予、疏间抑或摆脱的意义,之后德国古典哲学赋予其哲学意境的意蕴。在马克思那里,异化观是作为客体的生产产品或者过程统摄主体的劳动者的概念。私有制是异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固有的社会分工是现实的原因。异化过程的结果使得作为主体的人不能全面自由发展,相反造成主体畸形的发展。因此作为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异化现象,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固定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综合了经济学、哲学的双重理论独创的异化劳动概念,合理的区分了异化、对象化。所谓异化,是主客体的关系,是衍生出的一个附属于主体的客体,并反过来支配、奴役主体,否定了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是私有制社会中的必然。而所谓对象化,则是指的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内容。

在黑格尔异化概念中,异化的主体不是人,也不是社会,而是他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所独创的“绝对精神”,异化是在其“绝对精神”辨证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起到中介作用。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绝对精神”的辨证运动过程就是先将自己异化,然后再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到自身的过程。通过这个辨证运动过程,“绝对精神”将自己的本质外化为现实性和实在性。这样,“原来没经验过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并通过自我意识又回到自身。在黑格尔看来,异化是一个辨证法的概念,仅仅从精神的意义上解释了世界。总体来说,黑格尔异化观出发点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自然、社会的一种外化。黑格尔将异化定义为思维的对象化,客体化,异化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黑格尔的异化观点讲到劳动是人的本质,却把劳动看作是精神的样式,理性的产物,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其观点中积极的一面是包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消极的一面是他把精神演化为客观事实。

在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中,他认为众人所膜拜的神灵,其实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产物。宗教的起源就是人们将自己的本质全部奉献给了神,并且对神虔诚的膜拜。也就是说,我们将人类所特有的“类”无私的奉献给了神灵、上帝,人类却相对变得卑微和贫乏。感性的人是费尔巴哈的视野中的一切出发点,与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相对立,费尔巴哈认为:没有人,上帝什么也不是。唯物主义立场上讲的异化观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其主要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恐惧产生的异化,人把意志寄托于上帝,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依赖感也是其异化观的一部分,是宗教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要解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就要消灭有神的宗教,建立充满爱、理性的宗教。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然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异化观的主体把握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既不同于早期社会契约论者权利异化的观点,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精神的异化观念以及费尔巴哈的宗教是人的异化的观念。“马克思用两个德语词entausserung和entfremdung,严格说来,第一个词强调了剥夺的意思,而第二个词强调了某物的疏远和外在。马克思似乎没有区别使用了这两个词,有时并用两者表示强调。”[2](126)并且“异化”这个词汇在马克思的语境里,除了有经济学的让渡、转让之外,更多地包含“剥夺”、“与主体分裂”等消极含义。

马克思异化是以大量的经济学研究为理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国民经济学的各主要范畴,特别是对工资、资本、地租这些最重要的范畴进行考察的结果。在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中,马克思注重的是对工资的分析。这是因为他在以往的研究中达到了这样的认识:主体的劳动是是财富的本质。因此,他要考察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地租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手稿》径直列出工资、资本、地租,并以工资为主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一系列批判后,马克思集中探讨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他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地租、利润等经济形式。得出了异化劳动的事实,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规定。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相异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其次是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第三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他相异化。”最后是主体同主体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在這四种形式的异化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工人同劳动产品的相异化,这是因为他首先提到的人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的结果是可以直接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描述中观察到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但是,这并不是首要的、根本的异化形式,因为劳动产品异化正是劳动行为异化的结果,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本身中。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同人相异化,都是人同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后两种异化形式是前两种异化形式的必然结果,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综合来看,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异化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第三,人的活动当中最基础的是劳动。第四,人的劳动既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也不是创造私有财产的劳动,而是现实的改造世界的劳动。第五,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典型的异化状态,表现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过程与劳动者、人与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三、异化概念在当代语境中的展现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今天,虽然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绝对异化的现象已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复存在。但是异化在当今社会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却多种多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资本全球化速度越快,核武器恐吓、环境污染、宗教冲突、资源争夺大战以及金融危机等等相继成为一个又一个难题。即使是现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多样化的异化现象与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异化劳动现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实质上则一样,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异化。

关于异化理论,国内学术界经常争论于这一系列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究竟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一切形式的社会制度中,以及这种现象能否克服。严格来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概念。异化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私有制、商品交换、剥削的普遍性,“这充分表现在马克思将异化和剥削概念联系起来”。然而这些因素在封建社会也存在,如在封建社会也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但马克思并没有将其归结为“异化”,其原因在于“私有制,商品交换,剥削”缺乏普遍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但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时,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异化观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提出的,异化的主体是人,而人的本质又是自由自觉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人的活动当中最基础的也是劳动。

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就是要以运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异化问题而言,异化的历史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异化的历史的必然性,第二是异化的历史的暂时性。首先,异化产生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私有制、剥削是造成异化的原因。其次是異化的暂时性,既然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对孪生兄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也意味着异化的消失。因此,异化消除的条件不外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实现。

实然,异化劳动所描绘的种种现象与我们当今所倡导建构的和谐社会理念是完全不相符的。然而,异化劳动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还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因此,我们在建构和谐社会以及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异化劳动。劳动异化现象,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异化现象也是存在着的,它是社会分工以及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异化劳动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去消灭它,而是应在最大的限度内把它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及一定范围内,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同时充分利用好和发挥好异化劳动中的积极因素,比如里面包含着竞争的成分,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异化的自我扬弃的实现与异化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一体过程,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要实现异化的扬弃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去改造和实践,并且,在当代语境下科学、具体地去理解异化的概念,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最小程度的避免异化的泥淖,使得作为主体劳动者能够更为全面、自由地发展与创造,这是今天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员俊雅.马克思异化理论新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郝志昌(1991-)男,河南焦作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