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2016-07-09秦丽娜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秦丽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导向性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青年的优秀代表,其政治取向、价值取向关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56-02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近年来,由于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局势不稳,存在分裂主义隐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因此,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构成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部分学生在民族地区成长,受到本民族文化环境的熏陶,其思想观念具有先在的民族性。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显示自己的存在。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自然历史条件不同,文化水平呈现差异,影响着价值观取向。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地区成长,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本民族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伴随其成长,在生活方式、处事原则、思想构成上均有体现,必然与核心价值观的传输产生碰撞。

(二)特殊的宗教信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宗教信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信仰宗教的情况,如藏族学生普遍信仰佛教,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学生信仰萨满教等。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因为从小在家人的影响下信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且能够正确理解教义。但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动的人士,在利益的驱使下,故意歪曲宗教教义,以蒙蔽和束缚人们的行为,使得个别学生对社会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心理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边远地区,来到中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下成长,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行为方式的影响,由此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边远山区来到内地高校,不仅意味着离开土生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更意味着他们必然会比非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更多的适应问题。在学业、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民族的认知认同、价值观差异等方面,都容易因为适应不良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其培育程度,特对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回答了全部项目的问卷为500份,即实际有效问卷为500份,有效率83%。调查对象共500名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壮族、回族、苗族、畲族、藏族、蒙古族、满族、侗族、黎族等40个少数民族。其中有81.6%的大学生来自普通中学,8.4%的大学生来自民族中学;政治面貌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为共青团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为中共党员或群众。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其认同程度也不同。在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问题上,500名调查对象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7%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38%的学生不是很清楚,还有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说明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缺乏一定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在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阶段。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识

在问卷中,所有调查对象中有88%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民族团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其中包括92%的文科生、82%的理科生和93%的预科生。而仅有极少数学生对是否要把“民族团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表示无所谓或者没必要。由此可看出,不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认同和接受,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诉求是非常高的。这也说明,民族高校大学生不仅有“民族团结”的意识,也认为民族高校教育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培育效果不显著、在培育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更对学校的各项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出来。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校园的每一建筑、每一角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可以将民族元素融入到校园景观的建设之中,创造一些有历史文化感的场所与设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就设有一面民族墙,上面刻画着每一民族的人物形象。这面墙吸引着众多学生,使学生在欣赏工匠精湛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切身感受到56个民族一家亲。由于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仅凭教师课堂传授引导和自身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以完善的制度来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序进行。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发展了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相应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对本民族文化有特殊的敬仰和尊崇,常常以参加民族或宗教节日的活动来表达信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资源,阐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之处,组织相关的活动倡导全校师生参与,从而更好地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行动的准则。如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都会举办藏历牛新年、“三月三”歌节、彝族年、那达慕大会、盘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通过文艺晚会、座谈会、知识竞赛、聚餐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极大地吸引全校师生。这些活动的举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拓了新的渠道。

(三)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前提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期间的学生,心理和思想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后,由于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会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模仿他人,以寻求群体的认同。这段时期,正是培养其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其次,开设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询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咨询,以便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最后,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主流思想,让正能量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传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014年1月在内蒙古考察期间,习近平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高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更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有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在理论层面上,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使其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同时,加强“三个离不开”的宣传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确自身与非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自觉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从实践层面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通过开展高校民族文化展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形成民族团结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储备干部,其价值观取向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国家安定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在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的同时,须要切实了解其自身的特殊性,掌握其思想和心理现状,方能提高培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8):275.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谢宏忠,李建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高金祥.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6).

[4]杨善江,陈光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4.

[5]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1(06).

[6]马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4(08).

[7]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1).

[8]吴小林.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