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6-07-09陈良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高校

陈良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其表现令人扼腕,其原因令人无奈。分析其表现及原因,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工作针对性,提高工作有效性。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统筹全局,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紧紧抓住全面强化历史和文学教育、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氛围,以引导学生对未来保有信心、改进心理辅导方式等几个着力点来开展工作。

[关键词]高校 学生 心理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52-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原因就在于,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由于引发了诸多问题。诸如学生自杀事件屡有发生;学生因小矛盾而诉诸暴力的事件屡见不鲜;性格孤僻、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和推崇拜金主义、个人私利主义的学生越来越多,抱负远大、有担当精神的学生越来越少等等。其中,学生自杀事件对高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这种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的现象,在逐渐地增加,这对于自杀者本身是毁灭性的,对于高校的集体心理健康而言,影响也是极为消极的。

笔者认为,从当前实际看,导致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社会思潮处于个人私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的态势。在这种态势的包围之下,多数的高校学生是难以独善其身的。于是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核难免缺乏刚健、坚毅的品性。而庸俗甚至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确立,就陷入了一种“过度”或“过分”的现实主义(或者说近乎唯利是图的状态),人生的虚无感也就随之而生。当遭遇难以跨越的挫折的时候,这种人生的虚无感就将成倍地放大,极易引人走向极端。

其二,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其指向的令人迷惘的未来,引发高校学生普遍的焦虑。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导致许多学生不但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缺乏实用的或基本的技能,连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都困难。而这种对于未来的人生充满迷惘、缺乏信心的状态,必然要使许多高校学生陷入极深的焦虑——对于心理健康而言,这是极为严重的威胁。

其三,当前高校学生普遍难以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建立较为强大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因而无法理性面对社会的不公平或丑恶现象,也就容易发生或积郁成疾或自暴自弃或随波逐流等情况。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青年学子多有一颗赤子之心,但当前的高校受种种原因影响,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建立强大思考能力和理性方面,多半无所作为,更难以取得成效。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全面强化历史和文学教育,促进广大师生形成对虚无历史主义、娱乐至上主义等歪风邪气的抵抗力,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最负责任也最为明智的引导。须知,只有深入阅读苦难而辉煌的历史,青年学子们才可能在内心深处领悟到英烈和先贤为洗刷百年国耻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之下重新崛起是何等艰难,进而才可能生发坚实的幸福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也只有深入阅读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学作品,青年学子们才可能具体地感知和思考极端复杂的人性、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人类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迷惘与坚定,进而才可能逐步地形成对于艺术的敏锐嗅觉、对于文学的浓厚趣味。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从积极、理性的角度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公正的现象,进而选择恰当的、力所能及的应对方式。也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不再仅仅是口号和方向,而成为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具体化的内容。

但是,要做好这一点显然是极为不易的。笔者以为至少有两方面的事情需要予以特别的注意: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积极促进高校的教师去自觉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学修养水平,努力倡导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边教边学、教学相长的风气,为学生做出应有的表率——这有益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也有益于加增教师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对历史(特别是近代革命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把关。对于那些已然造成较大影响的故意抹黑我国历史和革命英雄的著作,要正本清源,有计划地做好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澄清工作。同时,对于混入经典文学之列的充满绝望、堕落的国内外“名著”,不能放任,也不能一味否定,而应当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予以扬弃。笔者坚信,重视历史和经典文学教育,即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及其背后扭曲人性的拜金、享乐等思想潮流的最有力反击——也即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最负责任也最为明智的引导。

第二,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氛围,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无疑,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多数人都渴望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集体。许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他极度渴望但又难以融入他所处的集体密切相关,而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同时,应注意到,多数人需要集体生活,但一个过于压抑的集体却是为多数人所厌弃的。也就是说,脱离集体和集体性过于强烈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致力于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氛围也成为高校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必然选择。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字方针,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对延安抗大提出的殷切期望。

此中寓有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一个集体的理想的状态。这与他后来强调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克服困难,没有民主不行。当然没有集中更不行,但是,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理解。但是,要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氛围绝非易事。要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必然就要求高校管理层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在充分发扬民主、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意志的统一;必然就要求高校教师队伍,摈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摈弃出偏题、难题考核学生等旧习惯,为了传播知识、探索真理的目标,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和谐有序中,共同学习进步。也就是说,唯有通过“严格地执行民主集中制”这种“紧张”,才可能有真“团结”——团结从紧张中来,紧张是为了促进团结;唯有张弛有度,在求知的态度上保持严肃,在求知的生活中保持活泼,才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这样,广大师生在高校这个集体里面,既不会因为良好的组织性而感觉到压抑,又不会因为较多的自由而陷入孤独无助的状态;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保障其心理健康。

第三,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使其对未来保有信心,是应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关键。当前的高校教育,很多专业的设计都脱离了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这样一个实际情况,这样的教育至少在客观上给了学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学生难以在高校里掌握到关于生存的一技之长,使学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生存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当他们临近毕业或开始注意到众多高校毕业生在现实中跌得头破血流的惨痛案例的时候,就难免要因为生计问题,而陷入巨大的迷惘。所以,面对迷茫的未来和生存的困境,一些学生陷入极深的焦虑,难以自拔,甚至自暴自弃,也是屡见不鲜的。而这就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面临的就业形势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显然,光明的前景未必能够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黯淡的前途已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要做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就要在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两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使其对未来保有信心。(倘若一个学生是受过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的,那么,即便陷入一时的困境,他身上具备的那种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卑不亢、敢于负责的精神,也能够使他坚强面对,帮助他更快地走出困境。同样,专业过硬的学生,相对而言,也更容易找到出路。)

第四,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统筹全局,改进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是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之举。中医认为能把已发生的病治好,还不能算是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是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把病给治了,此即“上工治未病”。这与日常大家所认同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道理是一致的。同样,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当站在“治未病”的高度上去统筹全局——笔者在上文已就统筹全局问题强调了三点,在此,笔者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关于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

马列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论断即是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推断,即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本质上是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许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源往往就是因为无法如愿地融入集体生活或者难以在所处的集体中实现自身价值——其具体表现往往附着于疾病、财富、权力、荣辱、爱情、事业诸方面。所以,许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随着集体环境的改善而改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可能心理问题,只是因为程度轻重、自我控制能力强弱而表现不同。所以,千万不要再秉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某一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开设的想法,而应当站在“未雨绸缪”或中医讲的“治未病”的高度上去理解和开展工作。所以,万万不能再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担,全然寄托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上——虽然,这种专门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照前文的逻辑推理,它必然是狭隘的、局部的,解决问题需要开展专门的工作,但不能全然指望它。所以,笔者认为,要学会用改善集体环境的方式来解决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具体到心理辅导的工作实际,依循上文的逻辑,至少应把握两点。其一,不能坐等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前来咨询,因为这是消极的、不切实际的工作方式。越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越不会主动向他人敞开心扉。所以,要借助互联网等载体,要利用集体活动的契机,要采取主动走近学生的办法,了解掌握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其二,不能把希望全然寄托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上,更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托付到一两个心理咨询专家身上。所以,高校的每一个老师及工作人员,都应当被组织和发动起来,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形成“人人有责”的一种共识,进而在工作中改进作风,抛弃高高在上等顽疾,避免在教学和管理中对学生构成压迫感,努力与学生构建融洽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1999(06),第1版:293.

【参考文献】

[1]粟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体系的规范化建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2):80-81.

[2]孙一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184-185.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高校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