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讽与小说

2016-07-09吴岚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反讽人物结构

吴岚

[摘要]尽管反讽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术语在文学评论界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是国内对于反讽的认识大都仍然停留在修辞学范畴,并且常将反讽与讽刺混为一谈。因此,梳理反讽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反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反讽的几种类别来论述反讽。认为反讽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而非只是一种修辞的手段。另外,本文也论述了反讽在小说中的应用。就小说而言,主题、结构、人物刻画以及写作风格中都可能存在着反讽。

[关键词]反讽 小说主题 结构 人物 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04-02

尽管目前并没有语境允许使用“反讽”一词而不加任何解释,然而反讽一词在有几种用法中却有很明晰的意义:戏剧反讽、言语反讽、浪漫反讽、命运反讽。所有这些词都被每一个说话或写字的人精准地使用着。并且最近几十年,反讽已经被当成了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专指小到充斥整个诗篇,大到超越我们传统文学评论意愿允许的领域中的认知的不一致。实际上,反讽这个词难以把握并非由于它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因为它有太多的定义。当然,当前的使用已经精简了术语,限制了范畴。因此,调查研究它的用途并将它的用途推广至形而上的高度,客观地展示它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运用是大有裨益的。

与其说反讽始于苏格拉底,倒不如说由苏格拉底终结。反讽的起源,与无数其他的有趣的开端一样,消失在了史前文化中。术语“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实际上是最近一个世纪才造出来的一个新词。然而,追溯历史,正是由于苏格拉底,当我们现在想到那个伟大时期的希腊时,反讽这个词才会有主观的意义。根据“新英语词典”中的解释,“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是掩饰、假装,尤其指苏格拉底式的佯装无知来驳斥对手。正如J.A.K.汤姆森所言,在柏拉图时代,反讽有一种贬损的内涵。

当然,所谓的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能被当成是一种武器。瑟沃尔曾认为:“写作者通过将他的对手的观点摆在前面,对该观点持极其尊敬的态度,并歌颂支持这个观点;然而作者同时忙着撤掉一块又一块该论点得以成立的基石。当然,写作者会不停地用一种尊重的语气去接近他,直到作者完完全全削弱了该观点,然后他看着这个观点自曝其短,因为自己的荒谬之重而沉沦。”然而,尽管苏格拉底用高明的佯装谦逊摧毁对手的论点,但是,他却始终坚持:我们急切的愿意并渴望获得真理,事实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获得真理。这表明了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可以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被理解。

总而言之,在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中,有佯装的谦逊,但是也有真正的谦逊。并且在内心最深处,他始终承认人类经验的矛盾性。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从这个层面理解,是一种“存在的决定论。”

浪漫反讽也是如此——一种被18世纪末期的德国文论家提出的反讽。塞奇威克教授将浪漫反讽定义为:“一个豁达的观察者所具备的思维的态度,他将自己生活从自相矛盾中抽离出来,并公正地看待这个世界,即便也许他自己也包括在反讽的洞察力中。”塞奇威克指出了浪漫反讽和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中紧密联系的超然。但是当然,至少在德国文学随后的发展中,浪漫主义反讽还有其他的面。他是浪漫主义者的分裂的世界观。浪漫主义者的理想已经让步给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观,但是带着热情和喜爱,他们仍然拥戴着他们现在相信是虚幻的东西。因此,浪漫主义的反讽比苏格拉底的反讽要走得更远。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仅仅包含了自然中的一门学科的确定用法,而浪漫主义反讽包含了与自然相同的存在。

用反讽的眼光看待命运就相当于具备一个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偶尔反思时发现,人们命运的好与坏与他们自己的希望或恐惧之间的对应关系几乎不存在。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足够久的人都能记起那些急切渴求实现的目标,那些长期不放松努力追求的目标,一旦拥有了却食之无味,毫无价值。盼望着的能带给人们最热忱的愿望达成后的改变却带来焦虑和害怕交织的时刻,殷切的希望发生的事情却悄然来临,经过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然而,那些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存在,他们冷漠对待的人,却对他们的品格及运气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在一个足够长的休息期,并且带着改变的心态,我们回顾这样的被命运嘲弄的例子,我们几乎会克制不住地忧郁的微笑。

命运反讽指的是能客观合理地预料的事情,与不合理但却真实发生了的事情之间的自相矛盾。正如在《吉姆爷》中,就存在着一个超级反讽;吉姆跳进了“潘特拉”,心想着他一定会沉没,结果却仍然漂浮在水面上,并且被一艘法国船拖到了岸边。

足够充分的理由可以使我们将反讽当成一种世界观。反讽是一种存在的决定论。并且没有什么比把反讽当成包含在某个词语中的一种用法或庆祝他自己成功反讽地表达了自己而且自己欢呼更荒谬的事情。反讽并不会被某种特定的形式限定住,在反讽者心中,反讽是无限的。

对于人类经验的自相矛盾,反讽者有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衍生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超然。这种超然产生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在反讽者的不参与中,有一种并不科学的客观。所谓不科学,是指反讽者并非不感兴趣或没有热情。事实上,反讽者深刻地关注着他所了解的自相矛盾的两面。并且,这种关注导致了对于两面中的一面以及另一面的模棱两可。在人类经验的果园中找寻,反讽者找到了又苦又甜的苹果。这个苹果有着让人困惑的外表以及模棱两可的内在。因此,变成了一个有着分裂的观点的反讽者。

这也使人觉得“反讽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事实和表象之间的对立。”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反讽者并不清楚哪个是事实,哪个是表象。比如说,谁敢说唐璜的既悲惨又可爱的“梦想”只是表象,而真正的世界是“桑科·潘萨”的世界呢?因此,我们怎样才能判断相关的事宜呢?反讽刻画了一个人的态度。在遇到要在两件相互排斥的事情当中做出选择时,这个人选择了两者。这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示了两者都不选。他无法为了其中一个而放弃另一个,因此,他两者都放弃。但是,他却保留了从两者身上最大可能地获得被动的享受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反讽。马特力克博士在评论简·奥斯丁的时候,把反讽称为“不一致的中立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并且他还说到“就反讽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接下来要从反讽者谈到作品的反讽了。从现在开始,谈论的重心将转移到艺术作品本身。反讽的艺术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观点的呢?就小说而言,主题、结构、人物刻画以及写作风格,这几个本密不可分的部分将被刻意分割以便讨论。

反讽的主题,就是一种自相矛盾。要发掘主题,就需要对小说进行一个全面且公正的评价。“这部小说是讲什么的呢?”这个问题是首要且关键的问题,却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对文本的整体性和确定性的印象全部来源于文本本身而非其他因素。因此,当小说当中出现了被普遍当做反讽的间接肯定以及反语的时候(但事实上他们并不能被称为主题反讽),鉴定是否是反讽主题就尤其困难了。《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并非反讽却被许多人当成反讽的例子。该小说的主题是人类的恶性。在小说中,费尔丁描述了两个对立的角色:充满活力却不择手段的“伟大的”英雄,以及善良且天真的“愚蠢的”哈特夫利。但是,这个小说却并不是一个反讽的作品。尽管作者使用了非常多的修辞反讽,但是小说中存在的却仅仅是“对立”,却并不是“自相矛盾”。费尔丁在小说中推崇的是哈特夫利的价值观。通过与“伟人”江奈生·魏尔德的对抗,哈特夫利的价值观被不断地揭示并且加强,成为小说中所提倡并认可的价值观。

但是在《诺斯托洛莫》中,却存在有真正的反讽。康拉德将所有人物都置于“道德治国”的梦想当中。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身份、地位、个性等迥异,却都围绕着“道德治国”这根轴展开故事。康拉德本人却置身事外,眼看着一个个个体面对这股巨大的力量,溃败并倒下。小说主题的自相矛盾化身为一个尝试,是否有可能在这个世俗世界中寻求一个庇护以及道德上诚实的信仰。康拉德知道这些模棱两可本就是人类活动的意义,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

接下来探讨的是结构。结构与反讽关系的核心就是小说家是如何讲述故事以达到反讽的目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叙事视角。戏剧,因为有在剧场中上演的这种媒体方式,允许观众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解读。也正是通过这种解读,反讽得以产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戏剧反讽”。戏剧反讽也正是通过视角来定义的。但是在会被阅读的叙事作品中,也有许多方法可以形成反讽,当然,戏剧反讽也是其中一种。在康拉德的作品中,康拉德总是通过视角来产生复杂的反讽。在《吉姆爷》中,主人公从未直接讲述故事。作者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由马洛讲述的故事,但实际上,马洛的这个故事是由吉姆和另外许多人的讲述拼凑起来的。叙述视角的巧妙转化,使得作者能够在这当中巧妙地编织自己的想法,明褒暗贬,迂回表述,来产生复杂又耐人寻味的反讽。

对于反讽艺术家而言,要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就是要展现人物的自相矛盾。而人物的自相矛盾就孕育着人物的反讽。汤姆·琼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他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缺点却也不能让人忽视。艾玛,尽管极度聪明,却也是不停地自欺欺人。比利·巴德是个又绅士又暴力的人。兰伯特·史崔泽,同时是新世界也是旧世界的人。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反讽,不仅是通过目前为止提到的反讽方式达成的,也是通过写作风格达成的。这也是最后要提到的一个方面。

修辞反讽这个概念自有英文单词起就存在了。反语,修辞反讽中的一种,指的是真实想表达的意愿与字面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真实想法的判断需借助语气,姿态或者是已知的环境。也就是说,当斯威夫特在说“一个一岁左右的养得很好的小孩是最美味,最有营养的食物,不管是剁碎,炸,烤或者是煮”的时候,他并不是真的想要拿小孩当实物。读者可以通过他所运用的夸张和他所叙述的恐怖的事实来判断,他的真实意图是要督促英国政府改革来合理对待爱尔兰的穷人。间接肯定,是修辞反讽中的另外一种。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很久以前告知的一样,是一种低调陈述的反讽。它通常通过使用多重否定来达到效果。在这里有一个事情必须明确,在“一个温和的建议”中使用了修辞反讽却并不代表着作者有反讽的视角。要理解整篇文章,需要把意思完完全全颠倒过来。散文中并没有任何的模棱两可。也因此没有符合反讽的基本要求。文章只能说是一篇“讽刺”小说。当然,讽刺小说也是反讽修辞的武器之一。

当然,这些言语反讽的手段却也的确用来实现并达成反讽观点。《傲慢与偏见》中有名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这儿,关键词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个表达给琐事披上了一件假的辉煌的外袍。然后,又在接下来的那一句话中巧妙地用了突降法来告知读者,所谓的“举世公认”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件“邻里街坊”之间的小事。另外,这句话中的“真理”也有着双重意味。总的来说,整句话并不能反着去理解,也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因此就产生了反讽的意味。

总之,以上谈论之反讽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不应该局限于字面的或者修辞角度的理解。这为小说的理解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

【参考文献】

[1]Thomson,J.A.K.Irony,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Cambridge, 1927.

[2]Thirwall,Connop.“On the Irony of Sophocles,”in Philosophical Museum,Vol.II,1833.

[3]Sedgewick, G.G.Of Irony, Especially in Drama,Toronto,1935.

[4]Mudrick,Marvin.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 Princeton,1952.

[5]Swift,Jonathan.“A Modest Proposal,”ed.,The Prose Works of Jonathan Swift. London,1905.

[6]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London,2008.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反讽人物结构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