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跟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提高五年制幼师人才培养质量

2016-07-09朱海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7期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幼儿教师

朱海燕

[摘 要] 五年制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创新发展,关系到亿万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出一批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是五年制师范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改革;五年制幼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40-03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办好学前教育,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幼儿教师人才,是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五年制幼儿师范教育作为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升级发展而来,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调整,以适应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好的幼儿教师,不应当仅仅是能够带幼儿唱歌、跳舞、讲故事、画画等,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广博的幼教知识、了解幼儿教育的前沿理论、懂得幼儿的内心,知道幼儿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意愿,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教育,才能提高保教质量。因此,探索出一条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能和保育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五年制幼儿师范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改革始终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改革始终是一条主线。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法日本,后仿效西方。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各种哲学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这些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提出了课程改革,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建国后因受苏联学前课程模式的影响,分科课程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即把课程看做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80年代之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学前教育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这场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纲要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为学前教育课程走向本土化、特色化指明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应遵循差异性、适宜性原则。

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幼儿园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主要由小学教师或临时教师担任,保教内容主要以看护并传授一定的学科知识为主,幼儿入园率也不高,幼儿园主要存在于大型国企及少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许多学龄前儿童都是由家中的祖辈照看至进入小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学前教育受到国家、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在一些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专业幼教人才,从此,幼儿教师队伍开始向专业化迈进,幼儿入园人数也大比例增长,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伴随着学前教育的稳步发展,人们普遍发现幼儿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强,跟不上时代改革发展的步伐。1999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要求师范院校层次机构目标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在这种背景下,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为谋求自己的发展,纷纷通过并入高校、独立升格、未升格但举办“三、二分段”或“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办学层次。

三、五年制幼师人才培养的现状

首先,五年制幼儿师范兴起于2000年之后,其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学生进入师范之后,既要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如语数外、物化、政史地、幼儿文学),又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还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如:钢琴、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所以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要想在文化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两方面都过得硬,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

其次,由于学生入学时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艺术功底,要想在四年半之内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弹唱跳画讲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就必须加大训练和考核的力度,因此,间接导致学生重技能训练,轻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

再次,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见习、实习比较分散,指导教师人手较少,指导不够及时、全面,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缓慢。因此,经过高师五年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过硬的,但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提高五年制幼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幼师专业水准的基本专业能力

具有幼师专业水准的能力就是指这些能力不是其他专业人员可以轻而易举替代的,如果我们仅仅开设一些基本的文化课程和钢琴、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培养出的学生就不可能具备专业优势。根据与幼儿园园长的交流、探讨以及深入幼儿园的体会,我非常赞同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的观点:“幼儿教师应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专业能力,即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这些专业能力是决定保教质量最关键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1.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较弱,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教活动。但观察不是随便看看,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教育场景里则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幼师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作品分析能力。作品分析是了解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幼儿的绘画、话语、表情动作、手工作品等都是重要的作品,教师应学会从幼儿的作品中发现幼儿的思想活动、兴趣爱好、认识水平,根据作品判断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并采取进一步的教育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3.谈话能力。谈话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方式,也是通过语言及相关的信息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重要途径。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并能带给幼儿一种温暖感、安全感,让幼儿听得懂、乐意听,从而取得谈话效果。有效的谈话对启迪幼儿的心灵和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

4.课程设计能力。幼儿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课程设计能力是指活动设计能力、主题或单元设计能力、年级整体课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的重点不是自己准备教什么,而是准备让幼儿做什么和想什么。这也是专业幼教工作者区别于其他人员的核心标志。

5.活动组织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通过精心组织,将幼儿引导到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和有可能获得新经验的活动中去,让幼儿积极地投入运动、探究、交往及表达等活动中,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活动组织能力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6.评价能力。评价就是对现实做出有事实支撑的判断。评价是在对幼儿行为的日常观察、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对幼儿某些发展项目进行适度测量的基础之上对幼儿的发展进行的一种阶段性总结和判断,是教师进行下一步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也是提高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并改进师范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目的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2000年以前,幼师课程主要是语数外、政史地、三学、音体美、钢琴、舞蹈等内容,而且是技能课时偏多,教育教学课时偏少,教材单一、陈旧、僵化,理论性过强,脱离幼儿园教学实际,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形势。2000年之后,伴随着五年制幼师的发展,师范幼师课程设置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与完善之中。这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及高度重视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2010年之后,课程设置新增了不少内容,如游戏、讲故事、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3至6岁幼儿活动指南、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这些课程的增设,扩大了幼师生的知识领域和技能范围,与当今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相适应的,但也还处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之中,比如,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还需要的家园共育、家长培训、爱的教育等,都需要在师范教育体系中有所体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三)加强师范教师交流学习与研讨,提高育人质量

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来源于学习与思考,来源于实践与研究,这些都需要管理者的重视和引导。

首先,五年制幼师的师资来源于原中专教师,存在知识陈旧、落伍现象,需要学习与改进。其次,由于学校发展与生存需要,专业结构重新调整,导致一部分富余教师必须转岗至学前教育专业,但他们对学前教育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急需加强学习与提高。第三,由于幼师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一些新增课程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属于陌生领域,需要学习与补充。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学习与交流的路径,一是学校自身的教研氛围不够,需要有人深入和带动,否则教师之间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二是缺乏交流的平台,需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促进不同学校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江苏省教育厅为师范院校师生的交流与学习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2012年起组织的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为教师的教学及师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此外,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近几年师范院校教师彼此之间的观摩与学习、研讨与培训活动也进行得有声有色,每年省里都举办师范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培训班,对各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技能指导,开阔了专业教师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领域。今年,在培训方面又有所改革和创新,新增了专门针对非学前专业出身的转岗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比如,科学、语言、数学、美术、游戏、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受到参培教师的一致好评。希望下一步培训与交流的内容更广、更深,让全体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探讨出一条幼儿教育的新思路。

(四)加大实践实训力度,增强幼师生的实战能力

首先,幼师素质提升不是简单练习的结果,而是不断思考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每学期半周至一周的见习及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实习组织的严谨性、指导的针对性、观摩与实践的实效性,都需要研究和加强。由于专业指导教师有限,教学任务重,与幼儿园没有形成有力的互动等,都影响到实习实践的效果。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包罗万象,知识面覆盖比较广泛,需要熟悉实践的内容很多,为了更好地解决见习实习的不足,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室,让幼师生多接触与幼儿园环境相近的教育活动环境,熟悉幼儿教育活动一些必备的知识,反复练习与实践,并与理论相结合,做到在理论知识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

(五)加强校园互动与合作,使教学与实践更好地接轨

校园互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高师教师要经常走进幼儿园,亲身了解与体会幼儿教育的实际进展,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自己的反思与改进,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育人质量。校园互动的方式和内容需要学校与幼儿园不断地沟通与探讨,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双师型教师这种模式,即既能在幼儿园上课又能在高师上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具实效性。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还有许多可以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值得探讨与实践,如高师教师能否进幼儿园授课来验证自己的教学内容?能否参加幼儿园的家园互动活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幼儿园的大型主题活动?能否组成一支由高师教师和幼儿园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做好园本教研?这些都是可以探讨和尝试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师教师多走进幼儿园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思考,可以更加审慎对待自己的工作,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和创新力,这些品质对于推动五年制幼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幼儿教师素质高低是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具有良好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创办高质量有特色幼儿园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基地之一,必须在育人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学习、改进,不断跟随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幼儿教师人才,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走向专业化、本土化、特色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月,黄朝宾.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4(10).

[2]石丽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3]王芳.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五年制幼师幼儿教师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男幼师荒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浅谈五年制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五年制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五年制高职 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