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寒乌菜新品种“黛绿1号”的选育

2016-07-09秦艳梅王明霞严从生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品种

秦艳梅 王明霞 严从生等

摘 要:该文介绍了耐寒乌菜新品种“黛绿1号”的选育经过、选育结果,并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

关键词:乌菜;耐寒;新品种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48-02

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var. rosularis Tsen et Lee savoy)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是不结球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原产中国,产量高、供应期长,含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叶质嫩,风味好,尤其经霜雪后口感更鲜美[1-5],被视为秋冬季节叶菜中的珍品,素有“霜后乌菜赛羊肉”之称,在我国江淮流域栽培广泛。“黛绿1号”是以雄性不育系MS-YH-07-02为母本、自交系BW-08-1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耐寒乌菜一代杂种,叶片近圆形、墨绿,肉质厚,叶缘卷翘呈尖角形隆起,叶面皱泡小而密,耐寒性强。

1 选育过程

1.1 雄性不育系母本的选育 利用苏州青Ogura胞质雄性不育源,对蚌埠黑心乌高代自交系YH-07-02进行不育系转育,经过6世代定向转育,获得与YH-07-02性状相似且遗传稳定的不育系MS-YH-07-02,株高15cm,株幅约40cm,叶片近圆、深绿色,叶面皱泡中等大小、密,叶缘微翘,叶柄白色、扁平,叶片数22片,耐寒性好。

1.2 自交系父本的选育 从合肥地区收集的黑心乌材料群体中分离出一个优良单株,经多代自交,选育出稳定的高代自交系BW-08-13。该自交系株高12cm,株幅约30cm,叶片近圆,墨绿色,叶面皱泡小而密,叶柄白色、扁平,叶片数18片,耐寒性中等。

1.3 配制组合 2008年春季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25个,当年秋季进行组合力测定,从中选出优势组合4个。2010年、2011年、2012年同步进行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示范,最终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组合1个。2013年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定名为“黛绿1号”。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10—2011年秋季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照品种为肥西黑心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m2,两侧设保护行,9月2日播种,9月31日定植,定植株行距25cm×25cm。由表1可知,2010年“黛绿1号”平均产量为58 608kg/667m2,较对照肥西黑心乌增产17.1%,2011年“黛绿1号”平均产量为57 342kg/667m2,较对照增产18.5%,两年与对照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黛绿1号”具有良好的丰产性。

2.1.2 区域试验 2011—2012年分别在合肥、蚌埠、怀远3个试点进行区域试验,以肥西黑心乌为对照品种,小区面积7m2,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9月2日播种,9月30日定植,定植株行距25cm×25cm。由表2可知,“黛绿1号”2年平均产量较对照肥西黑心乌增产14.2%,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011年较对照增产幅度12.4%~16.2%,平均增产14.0%,2012年较对照增产幅度10.8%~16.3%,平均增产14.3%。

2.1.3 生产示范 2012年在合肥、宿州、淮北(下转60页)(上接48页)等地进行大面积的生产示范推广工作,以肥西黑心乌为对照,小区面积在240~480m2。经过生产示范,由表3可知,“黛绿1号”各地生产示范产量均比对照增产极显著(ɑ=0.01),平均增产13.6%。

2.2 抗病性 2011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地对“黛绿1号”的抗病性进行了田间鉴定,结果显示,“黛绿1号”在采收前几乎未见病毒病发生,对霜霉病和软腐病的抗性均高于对照(表4)。

2.3 耐寒性 2013年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达-8℃,且持续多天,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地对“黛绿1号”的耐寒性进行了田间鉴定。结果显示,“黛绿1号”经过低温后,其植株叶面仍然保持正常色泽和伸展状态,而对照肥西黑心乌则明显表现出受冻状态,叶边缘泛黄发白,并有一定程度的萎蔫,耐寒指数为3.4。

3 品种特征特性

“黛绿1号”为优质耐寒乌菜一代杂种,株高14~17cm,开展度37~42cm,叶片近圆形,肉质厚,叶色墨绿,叶面皱泡小而密,叶片卷翘呈尖角形隆起,叶片数20片左右;叶柄白色、扁平,叶柄长8cm,宽3.3~4.6cm。耐寒性很强,可耐-10℃的低温。霜后品质极佳,粗纤维少,味微甜。平均单株重550g,产量可达57 750kg/hm2。适合安徽、上海、江苏、河南等地秋冬季栽培,南方适宜播期为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北方适宜播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中旬。

参考文献

[1]周玉丽,舒英杰,常树强.乌菜主要植物学性状的变异及主成分分析[J].种子,2010,29(8):61-64.

[2]宋波,徐海,陈龙正,等.我国乌菜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3(14):9-16.

[3]王明霞,严从生,江海坤,等.安徽乌菜核心种质构建[J].园艺学报,2014,41(S):2679.

[4]张雯,汪承刚,平庆江,等.乌菜新品种‘徽乌4号[J].园艺学报,2014,41(4):803-804.

[5]王明霞,严从生,江海坤,等. 紫色乌菜新品种‘丽紫1号[J].园艺学报,2015,42(6):1213-121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新品种
2022年国审大豆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青菜新品种介绍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早熟抗倒型豌豆新品种藏豌1号示范推广
相思新品种‘赤云相思’
韭菜新品种辽韭1号的选育
多丝量新品种华东×春晨的引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