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池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016-07-09凌新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2期

凌新军

摘 要:该文介绍了池州市贵池区水稻生产概况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生产;精确定量栽培;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20-02

1 贵池区水稻生产概况

贵池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滨长江,南接黄山,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北部为沿江洲圩区,为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江南丘陵地形,全区耕地面积34 120hm2,人均耕地0.056hm2。贵池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6.1℃,年均日照时长为1 900h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 400~1 700mm,平均无霜期242d。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生长。多年来是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的“四稻”混栽区,早、中、晚、单晚播种面积常年分别为1.13、1.67、1.10和0.35万hm2。早稻以中熟品种为主,中籼稻以中熟感温型杂交稻为主,晚稻早熟感光型品种占多数。

近几年由于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高龄化、水稻生产粗放化日趋凸显,为扭转不利局面,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我区一方面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水稻工厂化育插秧、钵育机插、统防统治等技术并开展“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建设工作,着力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262个,共经营水稻种植面积3 533hm2,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共流转土地12 933hm2,占耕地面积的37.5%,育秧工厂30多座,服务面积4 000hm2,育插秧机械化率近10%,机耕机收机械化水平达85%。

同时种植大户在“节本增效”的取舍中大多选择“节本为主,增效为辅”,水稻种植技术的轻简化成为趋势,加上近年来稻谷市场持续低迷,因此我区水稻种植制度业已发生一定的改变,成为以“麦—稻”、“油—稻”的单季稻两熟制种植模式为主的“四稻”混栽制度。所以,在全区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42 520hm2左右)的情况下,2015年早、中、晚、单晚播种面积出现一定的变化,分别为9 000、20 920、8 400和4 200hm2。

2 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 我区“四稻”品种100多个,一些淘汰的品种仍然在市场上出现,可以通过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的实施,逐步提高农民种植优质稻意识,把我区水稻主推品种组合控制在10个以内。

2.2 有效穗不足 一是秧苗素质不高,二是栽插密度不够,有的田块只有13.5~16.5万穴/hm2,机插秧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穴数,但全区机育机插面积只有10%左右。

2.3 育秧方式落后 育秧环节粗糙,易出现烂芽、死苗等现象。我区水稻育秧方式主要为湿润育秧、旱育秧和机插秧,分别占比70%、20%、10%。要严格掌握好种子的晒种、消毒、日浸夜露催芽、露白时播种、壮秧剂使用剂量(1∶200)等技术环节,常规秧龄控制在30d,工厂化高密度秧龄20d左右。

2.4 施肥不合理 施肥“一头轰”,重施基肥、分蘖肥,少施或不施穗粒肥现象普遍,偏施氮、磷肥,钾肥施用量少,有机肥几乎不施,施肥时面施基肥较多。要改盲目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应依据不同田块的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水平,采取“控N增P、K”均衡施肥,基肥中有机肥在耕前施下,化肥在耕后整地前施下,分蘖肥在栽后7d左右施下。穗肥看苗于倒二叶或倒四叶时1hm2施75~90kg尿素加75kg氯化钾。灌浆期酌情可用磷酸二氢钾3 000~3 750g加尿素7 500g兑水喷施。

2.5 晒田不及时、不科学 因为提水灌溉,水资源紧张,农民插秧时总是满田水插秧,深水活棵返青,寸水分蘖,导致低位分蘖淹埋,分蘖成穗率不高,大穗不多。不及时搁田,土壤通透性差,水稻根系不健壮;田间小气候湿度大,利于病虫滋生,无效分蘖多。应改变为:移栽时薄水浅插,返青期浅水,分蘖前期(栽后20d以内)浅水湿润交替;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80%左右晒田,拔节初期以干为主,二次枝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以浅水湿润交替为主,灌浆至成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7d断水。

2.6 机插秧推广面积不大 2012年推广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以来,有效解决了栽插密度不够造成的穗数不足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由于我区属山区农业县,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较多,田间道路崎岖,目前育秧工厂30多座,服务面积4 000hm2,育插秧机械化率只有10%左右,针对这些现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的综合治理、复垦平整、农业综合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逐步改善条件,搞好沟渠配套,扩大机插面积;另一方面,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丘陵田块可以推广机械化穴直播技术。同时,对于工厂化育秧存在秧龄弹性短,出苗不齐,立、青枯死苗等现象,开展了统一育秧、代育秧、委托育秧等模式探索,积极推动机插秧这项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情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为技术关键,通过基本苗、肥料施用量及运筹、灌溉水的精确定量,实现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省种、肥、水)、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的技术体系。贵池区于2012年开始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用于指导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按“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的路子来规范机插秧生产,在秋江街道木闸社区开展了7.5hm2早稻机插示范,比非示范区增产372kg/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开始逐渐接受该项新技术。

近几年,贵池区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结合水稻生产的实际需要,主要开展了水稻“三旱两壮垄作”超高产栽培、水稻钵苗机摆高产栽培、水稻机插平衡增产栽培等技术示范,并进行了中籼杂交稻钵体株行距配置试验、超级稻品种筛选、单季粳稻播期、新型控释肥施用量及运筹方式、新型复合肥筛选等试验。这些示范及试验的展开,促进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本土化,促进了技术人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形成了贵池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

3.1 “六定”原则 (1)依据品种的特性定目标产量;(2)依据目标产量所需的有效穗数定基本苗;(3)依据基本苗定播种量;(4)依据目标产量定施肥总量;(5)依据不同叶龄期的生育特点定施肥的时间和数量;(6)依据不同叶龄期的需水特点确定水浆的管理。

3.2 技术规范(中籼稻) (1)基本苗定量。在有效分蘖临界期,茎蘖数应达到预期的穗数,经计算,5叶1心移栽的中籼杂交组合带蘖2个,单株成穗数10~12个,中籼杂交稻高产有效穗在240万~300万/hm2,因而基本苗在22.5万~30万/hm2,而我区大多基本苗都在45万~60万/hm2,采用该技术能省种近1/2。(2)扩大行距。可提高水温,促进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根系生长,还可延缓中下部叶片和根系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和积累的能力,增加结实率和粒重。扩大行距还可降低水稻群体内的空气湿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也是后期重视穗肥的先决条件。最好是在孕穗至抽穗期封行。贵池优质高产栽培行距30~33cm,株距14~18cm。(3)氮肥定量。N的定量包括总N量和N的运筹,贵池中籼杂交稻1hm2施氮量195~225kg,基蘖肥:穗肥=6∶4(粳稻5.5∶4.5)。(4)精确水浆管理。在水稻的一生中,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时期是分蘖盛期和减数分裂期,除分蘖期外,分蘖末期、孕穗抽穗期、灌浆期均以土壤潮湿而不干的处理产量最高。因而,高产水稻并不需要长时间进行水层灌溉,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更利于高产。

4 结语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增产节本:一是省种。常规稻省种1.0kg,杂交稻省种0.5kg。二是省肥。降低了肥料施用量,肥料利用率从30%提高到40%,节省肥料10%左右。三是节水。通过“干湿交替”的灌溉,可节水15%以上。四是增产。2012年至2015年累计推广800hm2,比常规种植增产639kg/hm2(三年加权平均),节本增效1 924.5元/hm2。同时,该项技术契合了新形势下农业部《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文件精神,能够起到“三控”(控肥、控药、控水)作用,使文件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成为可能,该技术在我区有应用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