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教学艺术
2016-07-08冯光喜
冯光喜
【摘要】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将会取得更佳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悟语境 朗读 训练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54-01
0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2013年3月再次在西安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下面我就把我感悟到的于老师的朗读教学方法作一归纳,权作与语文教师交流切磋,已达共同学习之目的。
1.情境创设法
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于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同样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2.气氛渲染法
有些课文,于永正老师往往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如教学《月光曲》时于老师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3.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有些文章教师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对这样的文章,于老师让学生充当角色,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感受情境,体会情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于老师先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面对大娘话别抒情,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体会情感,其效果之好是可想而知的。
4.自我领悟法
对于一些文章而言,由于阅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于老师和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他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只要言之有理,一概予以肯定。有时班上竟然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但于老师并不强求统一,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应该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在三尺讲台上也用智慧和激情去尽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