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2016-07-08张杰

2016年22期
关键词:动因概念

张杰

摘 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国家产业结构走向成熟过程的必经阶段。产业转移背后反映的是各个行业中微观企业的转移,所以,研究微观企业的转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转移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企业转移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转移;概念;动因

我国目前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长远发展的保障,而我国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产业转移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对指导我国产业政策有重要意义,产业转移背后反映的是微观企业的转移,所以研究企业转移有助于理解产业转移背后的逻辑。

一、企业转移的概念

由于市场和消费者偏好变化、环境规制、技术进步等原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不断调整其状态,企业这种调整过程通常包括空间维度的调整,企业转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特殊形式。Pellenbarg(2010)将企业转移定义为企业位置从A到B的变化,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定义更适用于中小规模且仅拥有单个工厂的企业,并不适用于拥有多个工厂的企业或大公司。此外,“转移”还包含“替代”的含义,这意味着企业将生产链部分转移到国外之后,关停或者缩小本国市场的一系列活动。

二、企业转移的动因

(一)内部因素

企业增长的空间调整过程可由其生产过程的内部动力学解释,即企业扩张是其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旦企业达到其生产能力的极限就需要转移。Brouwer等(2004)研究1999年21个欧洲国家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企业的转移决策,发现企业的规模、生存年限、所服务的市场规模以及企业行为的变化均会引起企业转移。具体来看,企业的迁移率与企业的规模、生存年限、所服务的市场规模呈反向变动关系。Artis(2006)使用2003到2005年32个国家约8000个私人和公共企业的数据研究企业转移,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外还进行补充。认为从部门角度来看,私人服务企业比其他部门的企业更具有移动性。Hu等(2005)使用调查数据检测企业过去转移和扩张决策以及将来转移或扩张意愿中最重要的因素。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特点(例如销售额、雇员以及企业是否属于制造业)在做决策时没有那么重要,而材料的可用性、运输系统的选择、高科技的支持是关键因素。

(二)外部因素

1、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

促使企业转移的原因之一是为节约成本,企业可利用不同地区工资级差、规模经济、能源价格等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有利的成本条件。Haifeng(2011)探究近来珠三角地区港资制造业企业的转移。他认为香港制造业企业转移到珠三角的首要因素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Kronenberg(2013)研究2002到2004年间有关荷兰企业、员工和城市特征的信息的数据。认为考虑到企业转移决策和区位偏好的差异,可将企业分为高技术型和低技术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对于那些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企业来说,更有可能从工资率较高的区域转移到工资率较低的区域,因为他们有信心在任何地方找到同样能够胜任工作的劳动力。对于高科技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来说,转移决策通常不受地区间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影响。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转移倾向与企业所在区域人口密度呈正向关系,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呈反向关系。

2、政府政策主导的转移

企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不一定是经济上的,政府有目的的行政性政策对企业转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Haifeng(2011)在研究大陆的港资企业转移时发现,制度环境急剧变化是引起企业转移的因素之一。中国由关注GDP增长转变为关注环境和贫困,所以政府采取环境规制措施,对企业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引起大陆的港资制造业企业的转移。此外,广东省政府设计了新的产业发展蓝图,希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外迁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属于科技含量低的港资制造业企业被迁移出去。Toshihiro(2011)研究日本企业转移发现尽管转入地区工厂的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但政府实施政策依旧吸引工厂向目标区域的转移,这很好地体现出政府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三、总结

企业转移的动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包括企业的规模、年限等。外部因素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与政策因素。尽管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我们认为企业转移背后的动因仍需回归成本收益理论,当企业发现其在某一地区获得的收益无法满足其成本支出,则可能会考虑转移到成本较低或收益较高的地区。反之,如果现有地区很好地满足企业利益,则企业会想方设法的留在该地区。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Pellenbarg B P H,Wissen L V,Dijk J V.Firm relocations:State of the art and research prospects[J].2010.

[2] Brouwer A E,Mariotti I,Ommeren J N V.The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38(2):335-347.

[3] Artis M,Ramos R,Suriach J.Job Losses,Outsourcing and Relocation:Empirical Evidence Using Microdata[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6(5).

[4] Hu W,Cox L J,Wright J,et al.Understanding Firms Relocation and Expansion Decisions Using Self-Reported Factor Importance Rating[J].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2008,38(1):67-88.

[5] Liao H F,Chan R C K.Industrial relocation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firms:towards an expanding industrial space beyond the Pearl river delta[J].Geojournal,2011,76(6):623-639.

[6] Kronenberg K.Firm relocations in the Netherlands:Why do firms move,and where do they go?[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3,92(4):691–713.

[7] Okubo T,Tomiura E.Industrial relocation policy,productivity and heterogeneous plants:Evidence from Japan[J].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2011,42(1–2):230-239.

猜你喜欢

动因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幾樣概念店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概念的限制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