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素材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2016-07-08张春晓
张春晓
【摘 要】作文回归生活是一个基于初中生作文现状和“新课标”要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主要从关注生活体验、教材内容转化、创设情境感悟三个方面对初中生作文素材生活化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作文;素材;生活化;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80-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到的学生作文多半是内容千篇一律,情感体验大致雷同,更有甚者,布置一篇习作出现数篇撞车。这样的初中生作文写作现状,归根结底在于学生习作的素材缺乏。习作是一种对生活和自我情感的文字表达,不是基于生活的素材,如何表达自身的独特情感?只能是无病呻吟和抄袭剽窃!因此作文素材的生活化是解决当前初中生写作状况的一个主要途径。
素材的生活化就是以写作目标为指导,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取材料来服务写作。素材的生活化可以是直接提取的生活点滴,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笔者在教学中对初中生作文素材的生活化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一、关注生活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是写作的灵魂。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素材,既可行又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教给学生一个办法:专门准备一个本子,将每天发生的吸引自己眼球的事情记录下来,要求尽可能的完整和详细,叙事完整,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若是有感而发,可及时写上几句。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养成每天写点文字的习惯。
以下是学生的记载片段。
片段一:今天路过中心医院门口时,发现站台边又多了一位“乞讨者”(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称他为乞讨者),他看上去是一名中学生模样,穿着整洁的运动服,背着一个深蓝色的双肩包,低着头蹲在地上,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纸牌子,上面用工整的笔迹写着“回家车费被偷,请给点车费”。我笑了笑,心想: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给点钱回家,这回家得多少钱呢?就不能找同学、朋友先借一下吗?或者给爸妈打个电话来解决回家或车费问题吗?想到这,心里顿时觉得恶心起来……
片段二:今天晚上放学后,我一路开心地挽着妈妈的手,当走到“华祥板栗”门口时,被板栗的香味吸引住了,挪不开脚步,于是让妈妈给我买点板栗解解馋。买完板栗后,热情的老板娘盯着我和妈妈来回地看,我不解地问:“怎么,我们有什么问题吗?”老板娘笑着略显犹豫地说:“方不方便告诉我你们是什么关系啊?”“母女啊!”我脱口而出。老板娘马上惊讶地说:“啊!我还以为是姐妹呢,但从你们的对话中又感觉好像不是姐妹,妈妈太显年轻了哦!”妈妈开心地笑着说:“您真是会开玩笑!”一路上,我总是忍不住朝妈妈看,真的很漂亮,很年轻,我更加自豪地挽着妈妈往前走。
这两个片段关注到了身边的人,并且做了仔细的描述。有对“乞讨者”衣着姿势的描写,有对老板娘、母亲的神态的描写,这些都有别于以往习作中邋遢的乞丐形象和憔悴苍老的母亲形象,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原来自己眼中的生活真的和别人的不一样。不同的所见、所闻,当然有不一样的所感,如对“乞讨者”不再是一味地同情,有了自己的质疑和反感。这样的文字才是打动人心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文字。
这种训练,让学生收获不少。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有了一本“素材本”,这些记过的事,一定会沉淀在脑海中,每次作文训练时,便可随手拈来。一人一本素材记录本,一素材一感受,这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写作是有效的,这样的文字是有生命的。
二、教材内容的转化
在教学中,笔者还尝试利用教材内容,转化成学生作文的生活化素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老师”“学习”这两个关键词分不开,这样贴近初中生生活的课文是将其转化成学生作文素材的好文章。在教学时,笔者先是请学生就《我的老师》《王几何》综合起来为老师画肖像。几分钟后,看到他们的画作中,老师无一不是方头大耳,五短胖身材,嘴角都有一块黑痣。随后,又请了几位用文字表述的同学来分享,描述的形象也是如此。为什么大家对老师的描述竟会如此相同呢?究其原因,在于有着一个真实的存在,而真实便是生活化素材最大的特点。
于是,笔者乘机让学生写一写“我的老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作文任务布置时,居然没有学生唉声叹气,也没见到从前大片发呆犯萌的表情,大多数学生都在刷刷书写,似乎生怕写慢了,那想起来的事情和景象就会消失一样。
片段一:当我带着几分激动和紧张跑进七(四)班的教室时,一位面带微笑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我,并快速的朝我走来。近了,我发现老师居然长着两颗小虎牙,这一发现令我的那几分紧张顿时消失了,心想:长着虎牙的老师一定是温柔、慈爱的……(语文老师)
片段二:“立正!”一声中气十足的口令,让我瞬间收回了神游的心思,站在队伍前面的体育老师正用他犀利的眼神仔细地检查我们的站姿……(体育老师)
片段三: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想:这金牌教练长啥样啊?一定很帅、很酷……突然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子跑进了教室,一脸羞涩和抱歉的对大家说“不好意思,来迟了……”“不会吧!他是金牌教练?”心中疑惑,眨巴了两下眼睛,待我看清他的长相时,嘭!心里对数学的美好幻想瞬间崩塌了,因为老师是个其貌不扬的秃头!(数学老师)
通过教材中对老师外貌描写的启示,抓住了老师的各种特点,学生有了共鸣。在书本教材的启发下,抓住老师的典型特征进行写作,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从教材中的写老师到习作的写老师,将课本中的老师“变成”自己的老师,为学生的习作开辟了素材来源的一条途径。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影子,并将这生活中的影子搬进自己的习作中,便成了作文中有生活气息的素材,素材生活化了便成为了作文生活化的基石。
三、创设情境感悟
教师适时、恰当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作文素材生活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次习作课,笔者出示了“泪眼”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提示: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会在哪些情况下落泪呢?这样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回忆或收集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人的关于“流泪”的故事。自己亲身经历的,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一定是最有感触的,行于笔端也一定会是最能表现自己情感的。类似的情境创设还尝试过许多,有时候是利用图片,有时候是利用一段话,有时候甚至是一句歌词。
笔者在作文教学的素材生活化方面做了以上的一些尝试,并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看到了一些进步,这种可行的方式,将会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聂文霞.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潘丽丽.生活化作文的教学思考和设想[J].才智,2015,(3).
[3]时光.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王世发.作文序列训练教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2
[5]邹洁.谈谈中学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07,12(上旬刊).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