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2016-07-08刘现根
刘现根
【摘 要】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需尊重文言习性与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应符合文言特征及学生心理。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58-02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以往琐碎的分析而进行整体感悟,通过传统诵读与激趣探究,利用韵语和属对训练来辅助,“言文结合”,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需尊重文言习性与促进学生发展
1. 整体感知,诵读体悟
最初的古文没有标点,不分段,文章的意义主要从整体把握。知道的整体越多,了解的个体越多。因此,应将文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汉语言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教学应更多地注重整体阅读感悟而非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
关于传统的诵读是否适合文言文学习,不一定能找到确凿的科学论证,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诵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效的。姚鼐认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但若默看,即终身作门外也。”“读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选自《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通过整体感知、诵读体悟,将“言”“文”结合起来,不再割裂,不再肢解,还文本一个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与感悟。
2. 激趣探究,言文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佳作,记载的事实与现代文明相去遥远,但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文明有着天生的好奇,而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尤甚。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应提供现成的知识,而应创设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关键词是“劝学”,需要师生探究的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何为“涉猎”?涉猎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说孙权让吕蒙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学习内容主要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3.“韵语”与“属对”辅助教学
利用“韵语”和“属对”训练是古文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诗、骈体文有押韵、有对仗,甚至一些唐宋散文也有相同的特征。但这些训练已渐渐淡出今天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不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将这些既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学习心理的传统教学方法弃之不用,是非常可惜的。
在初中教材选文中能进行韵语与属对辅助教学的有《论语八则》《小石潭记》《核舟记》《陋室铭》《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卖柑者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等文章。
4. 学习文言的行文习惯
古文的行文习惯有用词委婉、援用故实、引经据典、变文避复、词语割裂、避讳改字等。在初中主要关注古今义的差异、援用故实等。
以教学《爱莲说》为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问:“这篇文章将‘莲当作女人还是男人进行描写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生熟读文章后再问,学生是清楚的,因为有“莲,花之君子也”这句;但对于刚刚读完一遍文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一感觉不是这样的,因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有“妖”“香”“亭亭”3个词的影响。果然,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女人”。
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可知,妖:①艳丽、美好;②古时称一切反常的东西或现象。“妖”字为形声字,“女”加“夭”,而“夭夭”取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茂盛而美丽的样子。在今天“妖”的“艳丽、美好”之意用得极少,反而“妖怪”“妖精”等词语用得较多,也就是“一切反常的东西或现象”的意思得以加强。而在《爱莲说》中,妖是“艳丽、美好”之意。“香”“亭亭”也可以类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的学习策略应符合文言特征及学生心理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1. 学习应有好奇心
好奇心源自“未知”,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文章简短(100字不到),但道理深刻,说理技巧高。学生容易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角度对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行为感到好奇。作为君王,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吗?干嘛要“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孟子的质问,齐宣王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①与其争辩;②干脆承认(默认);③恼羞成怒,有过激行为;④避而不答。要想理清这样的疑问,要注意文本的“大环境”——《孟子》。只有在《孟子》中才能发现故事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的具体形象,才能解答疑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进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指路”,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学习必有所获。
2. 学习应有过程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生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以《陈太丘与有期》的学习为例,如何看待元方的“入门不顾”?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建立完整的学习过程:①儒家对“礼”的看法(以《论语》论述为主);②元方的性格(以《世说新语》记载为主);③元方的受教育程度(以《世说新语》记载为主)。
学生课后合作探究,课上交流。这样的教学旨在强调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此不疲,逐渐爱上文言文。
3. 学习应有顿悟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顿悟是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被遗忘。
在《狼》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方格中只能填写一个字,并且不能重复。请选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字填写。
屠户□狼→□狼→□狼→□狼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形成答案,然后让学生代表写在黑板上。学生学习情况预设如下:第一种是次序不对,如“惧、躲、抗、杀”或“惧、喂、躲、杀”,将“惧”放在第一位;第二种是次序基本对,但用词不一样,如“遇、惧、躲、怕”“怯、抗、防、御”“躲、御、杀、灭”。
学生冲突的核心在第三个词语:是“防”还是“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教学常常让学生有“顿悟”之感。
4. 学习借助注释与使用工具书
利用工具书,由表面看是借助他力,而实质则是更深远的依靠自力。初中因为所学内容较少,对工具书的要求也比较低,一般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可,如果涉及其他的工具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但一定要养成习惯,原则上是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和工具书查询的,教师一般不再重复教学。
(编辑: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