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趣』起来
2016-07-08张雯
●张雯
让预习『趣』起来
●张雯
课前预习能让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般而言,预习任务包括听、读、写、圈、查、疑六个方面,但每次都按这样的方式操作,学生会生出乏味之感。如何让预习“趣”起来呢?
一、扣住兴奋点
未知的事物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与其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预习时圈点批画,不如提供几个兴奋点让他们研究。
鄂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册数)中的《一条大鱼》,故事清晰明了,字词方面的难度也不大。备课时,教师把关注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确定为预习重点,要求学生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依依不舍”,思考汤姆为什么“依依不舍”?如何“依依不舍”?在此基础上,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把这一部分编排成课本剧。
学生对课本剧表演是乐此不疲的。为了做好导演,他们想象出汤姆依依不舍地放下鱼,手不停地在鱼身上抚摸,脸贴着鱼头絮絮叨叨地说话等场面,从而较准确地掌握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二、抓住矛盾点
面对同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有时候是完全矛盾的。教师让学生预习时针对这样的矛盾点进行探讨,既能解开学生的疑惑,又能让他们享受到预习的快乐。
《三峡游》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有些学生看过后告诉笔者:“老师,这篇文章不怎么样啊!”笔者听后灵机一动,把这篇课文的预习任务确定为: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如果认为好,请指出好在哪里?如果认为不好,请列出理由。学生兴趣很高,立即投入到预习之中。上课时,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好的,指出文章叙事线索清楚,既有景物,又有故事;认为不好的,认为文章重点描写不生动,不具体,语言也不够精彩。
学生能够展开这样有意义的争论,得益于课前有效的预习。
三、抓住疑问点
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喜欢“为难”别人。如果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答不出来,就会沾沾自喜;如果连老师都不知道,那一定会洋洋自得。
利用学生的这种好胜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提问,以感受预习的趣味。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全文中选择某一个段落,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考考同学们。为了确保同学们回答不出来时,提问者能及时答疑,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在文本的空白处写出分析提纲,随时准备充当“小老师”。当然,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分析往往会不全面,甚至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协助。这种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兴趣,为了能在课堂上难倒同学,很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预习六年级上册《伟大的出征》时,学生抓住第16自然段中“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一句,问:“这几句话能不能改变顺序?”预习六年级上册《松坊溪的冬天》时,学生抓住第二章第5自然段中“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几个句子,要求同学们回答“:这段话是怎样描写雪中溪石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样的问题直指文本的核心,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