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2016-07-08李枝锦吴平财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570216
李枝锦 李 静 吴平财(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570216)
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李枝锦李静吴平财
(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570216)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宏观辨证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对照组40例予柴胡疏肝散作汤剂口服,治疗组40例采用柴胡疏肝散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胃镜下微观辨证加味用药,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烧心、反流等临床症状的变化、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及胃镜下黏膜病变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内镜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内镜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以及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内镜下微观征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食管黏膜炎性病变。
【关键词】微观辨证肝胃不和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炎性病变,临床表现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咳嗽、咽部不适等。近年来由于其发病率的增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基础方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加味用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中医诊断标准[1]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辨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拟定。胃镜诊断分级按洛杉矶标准(LA分类法)[3]。A级:黏膜皱璧表面存在破损,直径在5 mm以内。B级:黏膜皱璧表面破损直径>5 mm,但未出现破损兼融合现象。C级:黏膜皱璧表面破损并出现相互融合,但未环绕食管壁四周。D级:黏膜皱璧表面破损并出现相互融合,且累及食管壁75%以上。纳入标准:符合RE的西医诊断标准,胃镜检查确诊为A~C级反流性食管炎者;中医宏观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疗前4周内未服用抑制胃酸分泌剂及胃肠动力药物;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门诊患者,性别不限。排除标准:不符合本病的纳入标准者;胃镜检查禁忌症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合并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裂空疝、消化道肿瘤等消化系统病变及可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全身性疾病者,有胃大部切除术等消化系统疾病手术史者;中医宏观辨证证型非肝胃不和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在服药期间可能怀孕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有精神病或患有痴呆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不具备法律能力或法律能力受限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2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A~C级反流性食管炎,并经我科中医主任医师辨证为肝胃不和证门诊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内镜分级等分布见表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内镜分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n)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片)20 mg,每日2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住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5 mg/片]5 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柴胡疏肝散: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10 g,陈皮10 g,香附10 g,川芎10 g,炙甘草5 g。水煎200 mL,取100 mL/次,每日2次,每日1剂(中药均由海口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煎药房煮取)。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每日2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住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5 mg,每日3次。在对照组柴胡疏肝散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电子胃镜下微观辨证加味用药:糜烂者加金银花10 g,赤芍10 g;黏液附着多者加薏苡仁15 g,泽泻10 g;蠕动减弱者加木香10 g;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蒲公英10 g,黄连5 g。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行胃镜检查。治疗期间禁食烟、酒、辛辣、肥甘厚味,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热,保持心情舒畅。
1.4疗效指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中医症状学疗效对比,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病变的变化。
1.5疗效标准临床疗效标准[4-5]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计算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总积分(见表1),并评估其疗效指数,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基本痊愈:烧心、胸脘灼痛、反酸等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嗳气、腹胀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烧心及胸脘灼痛、反酸,多于餐后及平卧后明显,疗效指数≥75%且<90%。有效:嗳气、腹胀症状好转,烧心及胸脘灼痛减轻,反酸无改善,疗效指数≥30%且<75%。无效:反酸及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胃镜疗效标准。治愈:食管炎消失,食管黏膜正常。有效:黏膜炎症好转,改善1个级别以上。无效:食管黏膜炎症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3。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40 22.67±1.42 10.02±1.44△ 对照组40 22.58±1.34 15.24±1.36
2.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4。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主要中医临床症状学积分统计学比较,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嗳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间 反酸 烧心 胸骨后不适 嗳气治疗组 治疗前(n=40)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76±0.32 2.97±0.66 2.83±0.58 3.01±0.41 0.45±0.12△ 0.51±0.23△ 0.39±0.17△ 0.60±0.33△ 2.73±0.29 2.94±0.71 2.84±0.52 2.99±0.44 (n=40)治疗后0.82±0.21 1.05±0.43 0.85±0.27 1.07±0.35
2.4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5。结果示治疗组内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n)
2.5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微观征象比较见表6。治疗组能明显改善糜烂、黏液附着增多、蠕动减弱等内镜下微观征象,且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微观征象比较(n)
3 讨 论
宏观辨证[6]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四诊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主诉的自觉症状、医生肉眼观察到的证候及舌象、脉象等。微观辨证主要是对各证患者做生理、生化、病理和免疫微生物等各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旨在深入阐明证候内在机理,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微观辨证[7]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
胃镜下病变表现是中医望诊的延伸,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中医辨证更为完整。中医宏观辨证认为[8]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与肝、脾关系密切,肝气横逆犯胃,引起胃气上逆而产生呕恶、反食、反酸等,故予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内镜下微观辨证认为糜烂者为热甚象,加金银花、赤芍清热凉血解毒;粘液附着多者为湿甚象,加薏苡仁、泽泻利湿;蠕动减弱者为气滞甚象,加木香行气降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蒲公英、黄连抗幽门螺杆菌。
通过本临床研究,笔者认为,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及食管黏膜炎性病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明向,田金洲.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56.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病/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胃肠病学,2010,5(4):2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
[5]张煜鑫,王庆国.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痰湿内阻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7):50.
[6]李国信,梁茂新.微观辨证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J].世界科学技术,2014,16(11):2314.
[7]陈家旭,薛飞飞.“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5,3(5):342.
[8]于鹰,平静.从肝胃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理法方药[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4-15.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2-0361-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2.063
收稿日期(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