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肖东发老师

2016-07-08蔡翔

现代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传媒大学学科

收到肖东发老师辞世的消息时,我刚刚看完陈佩斯的话剧《戏台》,说是喜剧却是莫名的沉重。回家的地铁里接到编辑出版研究中心老师的短信,说肖老师不在了,我是不是该写点什么。

肖老师是我国编辑出版学科的前辈,还是我正高答辩主席、博士答辩老师,对我、对传媒大学出版学科的发展,都提携有加,恩重如山。我和肖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我正高评审答辩会上,那次答辩,我的表现不是很好,但是肖老师非常热情,也很宽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说他很早就注意到我,一开始是因为我写的几篇文章,后来是在我任职出版社社长之后,他对我个人的职业经历很感兴趣,他认为一个跨越大众、教育、专业出版的出版人的从业及发展经历,应该成为编辑出版学科关注的对象。我与肖老师一见如故,经常邀请他来传媒大学参加学生论文开题、毕业答辩,给学生们讲座。北大编辑出版学学生答辩,我也成了座上常客,肖老师还经常邀请我去给北大相关专业的学生讲课、讲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那个论坛的规格非常高,他请我去做主题演讲。我认真准备,作了关于出版企业上市的演讲,效果很好,第二天《中华读书报》用了很大一个版面刊登了这篇文章,引起了时任阎晓宏副署长的注意,还在全国出版局长会议上引发了关注,后来《出版舆情》还发了内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北大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肖老师邀请我去北大做学术交流,其实是对后辈最实际的提携。

和肖老师相处这么多年,他给我的印象一方面十分严谨,另一方面又活泼可爱。说到严谨,他曾参加过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能委员老师们考虑到我任职出版社社长,答辩会上一边倒都给了比较正面的评价,唯独肖老师非常严肃地指出,综述部分写得过满,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这一语评正,让我感觉到北大学者治学的平正,顿时心生敬意。说到活泼,印象很深刻的是,他曾经把北大编辑出版学的几十个学生组织起来,带到传媒大学作交流,气氛很活跃,交流结束后大家还一起去唱歌,肖老师极富激情的歌唱至今仍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2011、2012年前后,肖老师一直在考虑北大编辑出版专业在他退休后的发展问题。他先后两次,先是委婉,后来直接和我谈起这个问题,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学科带头人撑起这一块。肖老师的弟子很多,之前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学生留校。但出版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相对而言是一个小众学科,空间有限,这些弟子后来发展很快,往新媒体和信息传播等领域拓展了北大传统的编辑出版研究板块后继无人。新进的年轻教师又无法满足北大对于学科带头人的一些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肖老师跟我谈及他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他看重我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之外比较长时间的出版实践经历,建议我考虑去北大担起这一块。我至今都非常感激肖老师的信任和提携,对北大这个平台也从内心羡慕和渴望。但我当时婉言谢绝了,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在学术上的不自信。北大是有深厚传统的学术高地,人才济济,而我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学养积累还远远不够,离肖老师的风范和境界差得很远。另外,从编辑出版的学科建设来讲,我个人认为传媒大学的建设条件相对更好一些,当时我担任传媒大学校长助理,同时兼任学校出版社社长和《现代出版》杂志主编,编辑出版学科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必须有充分的实践平台才能保持学科的活力和创造性,这是我婉拒肖老师建议的一点点私心。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结果,看到北大主动放弃了出版硕士的学位授权,我感觉很遗憾,也很愧疚。肖老师果真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专业和一个时代,他的离开无疑是我们编辑出版专业很大的损失。

肖老师退休后,我们的交流并没有终止,在编辑出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各式场合,我们保持着亲密的交流。肖老师尤其对《现代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提携。他自己是《人大复印资料》出版板块的执行主编,还邀请我和李频教授担任编委。这几年,《现代出版》一直是他重点关注的刊物,我们也常常交流关于杂志的想法。我想,除开我们自己对刊物质量的孜孜以求,这几年,杂志得以在转载率、转载量排名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应该说与肖老师的提携、鼓励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前不久,我吩咐门生、《现代出版》编辑部主任唐颖去看望一下肖老师。我为什么突然有此想法呢?是因为在4月1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出版学科编撰预备会上,我没有见到肖老师。大百科做的这件事是出版学界和业界的大事,对出版学科的规范化和整体布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受邀的专家名单中,第一个就是肖老师,可见他在编辑出版学学科中的地位。我当时正在外地开会,赶紧赶回参会,就是想和肖老师以及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全媒体时代出版学科的布局和发展。但是肖老师没有出现,我心里当时就咯瞪了一下,所以特别交待唐颖拜访肖老师,还想着当面请教他对学科发展的看法和期待。结果,拜访还没成行,肖老师却匆匆地离开了,给我们留下了深重难言的遗憾。他的离去实在太意外,即便已经送了最后一程,到现在还缓不过神来,很是难过。最大的遗憾是我们这个还不够成熟的编辑出版学科,离开肖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学人的规划与引导,我们这些后辈该如何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想,也许,爱我们的学科,爱我们的学生,严谨踏实地做好有益于学科发展的事,就是对肖老师最好的致意和怀念吧。

(蔡翔,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现代出版》主编,教授)

肖东发老师的“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课

肖东发老师的专业是编辑出版,但他对北大历史和北京传统文化也很有研究,不仅出版了多部著述,还专门开设了课程——“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课。肖老师曾接受采访说,他刚到北大不久,就听了侯仁之先生讲北京、讲北大、讲燕园的课,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1 972年进北京大学读本科,1979年考取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在北大40多年,对北大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编了《风骨》《风范》《风物》《风采》系列等关于北大的书。他对北大老的图片、掌故、历史特别感兴趣,还带着博士生一起做这个工作。

除了写北大、讲北大,他还很喜欢研究北京这座城市。开设“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课是因为他觉得北京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口,其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北京的建筑、园林、民俗、老字号,到博物馆调研、文献记载,样样皆学问。他觉得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都要有人文意识,不能只盯着专业技术,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他以北京为依托谈文化,都是大家身边的、有亲身感受或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效果很好。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也很感兴趣,听课积极性很高,作业也完成得挺好。2004—2006年间,这门课只在暑假开课,一开始大概是百十号人。2008年限定的选课人数是180人,但有两千多人有选课意向。后来都限制在200/-~内,但总有不少站着旁听的学生。

这门课的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实地调研与亲身体验,让同学们走出去,到胡同、各文化景点、园林、建筑中去实地采访,了解其文化与历史传承。作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述景观,包括位置和建筑特色;第二层是透过这些外在的景观洞察其文化底蕴,比如故宫,每个建筑都遵循《易经》的原理,特别是细节上的体现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挖掘;第三层是抒发感悟,就像肖老师对“一塔湖图”的感悟那样:塔是阳,湖是阴;塔是思想自由,湖是兼容并包;塔是科学求真,湖是民主多元。

——本刊编辑整理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传媒大学学科
浅析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中传原副校长蔡翔被查,曾承诺做一位“公正廉洁领导”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孙翌飞作品
“超学科”来啦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