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工院校市一体化课程发展方向

2016-07-08张羽婕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张羽婕

摘 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先锋导师“德国”,该国的职教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朝着最先进的教育迈进提供了方向。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两国的对比不断改进和完善,达到最终职业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中国与德国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81-2

0 引言

中国正逐步走进技术大国的范畴,中国的技能教育也随之蒸蒸日上,但是对于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体制以及“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来说,技工教育及未来技工事业的发展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传统的教学素质培养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及跨国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构建以校企双制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启是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启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教育的主要能力和目标,通过能力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动力和关键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职位岗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不断地实践,让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把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融入到职业生涯中去,并在学校的学习中实现新手到高手到能手的转变。

1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如今,中国技工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经不再由传统的技术教育为主题,而是“由外向内”的技术学习与改变,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成一体的课程,主要表现在围绕一个企业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展开主要工作任务的学习,让学生提前学会企业中最基本的最有核心力的工作任务。并在课程的实施中,让学生内心建立起在企业的归属心理。让他们自然地认为自己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成员之一,建立职业归属感。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在课堂展示企业任务方法,去思考去实践,让技能和知识相结合,让他们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统一。

2 一体化课程的国内外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建筑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协作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短缺、工资高、政府投入大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展工学交替创造了条件。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

早在2009年7月,我国开始提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召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对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对于德国的一体化课程研究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但也经过了一系列蜕变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现在的双元制格局。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来看,双元制是德国近现代使用的一种技术培训模式。主要是针对已经工作后需要学习技术的人员再次入学进行培训,而不是针对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多是以大学生、工作后的人为主要入学对象。双元制的应用不仅仅企业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大范围的职业技校也开始对德国的双元制度进行学习和改进,国家的体制和经济情况的不同,对双元制在中国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困难。

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与企业联合举办校企合作教育课程,让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学生在校和企业签订制班,学校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为企业培养人才,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实践了专业技术,还对企业定向班的学生提供企业信息和资源,帮助他们完成入职前的培训项目。从而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基础预备工作军完成岗前培训。我们从这几个方面体现“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表现:

①两个培训对象。即企业人员和职业学校学生。

②两种教学章程。

③两种教学资料。即实训部分和理论部分。

④两种教学方式。

⑤两种教师。即指导教练教师和知识理论教师。

“双元制”职业教学,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先驱。也是德国精准教育能够走到今天的武器。他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针对职业技术的精细化,系统化都有完善的体系和教学制度。之所以可以海内外知名,就是因为它的制度与教学方式。于是有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开始模仿并学习。通过双方合作希望能够达到用人的利益和效益最大化。

2.2 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行会的地位是由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的,行会作为机构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很多企业都可以成为行会的成员。因此,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行会是由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企业本身、雇员、教师组成的。主要是负责职业技术考试的和企业的培训资格。

在开展“双元制”的教学课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模式分为两个部分,企业和学校。在企业技术实操占到60%-70%。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和我们中国的不同。中国是由技术院校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制的,并符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技术学习。而德国的教材是采用的是基础的教材和专业教材设计,以学生的特色为主体,并贴近职业现实。和中国职业技术设计还是有差异的。在德国的技术行业里,学生是以学徒的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合同由行会进行管理与监督,企业需要向行会每月缴纳1000MK的费用,用于监管的费用。在学校,他们是学生,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在企业,行会组织学生的技能进行考试。学习期满后,是由企业向学徒颁发资格证书,并给予技工合格证书。学校则给予结业证书,更好的优势是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费用由企业负责。政府承担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费用。

2.3 中、德之间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不同模式

由于中德之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科技环境有很大区别,对于双元制制度的应用也是不同的。这些问题就成为制约中国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理论课程在学校中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我们试图将企业中的实践运用到教学,再将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这是校企发展的实质,也是校企合同签订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能力,学校把企业“迁移”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以便在未来可以很好地为企业服务,这就是技校教育和教学的未来与现在。因此我们在设立校企合作的目标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 总结

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开会讲到:我们培养技术人才就是为了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就是技工,工业强国都市技师、技工大国。这是国家对于技术教育的希望和期待。在未来的中国,技术教育在一个工业国家的发展将会成为工业技术历程的重中之重,校企双制及双元制的发展,在企业和学校中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它会经历初期,也会遇到瓶颈,都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德国的发展方式可以借鉴学习,这是对世界最先进的技能模式看齐。随着中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它将不再作为单一的高考模式,不再以理论化研究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响应习总所说,技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出现像高考状元那样的技术状元。使中国的教育不再单一化,不仅有理论性人才,技术性人才也不能落后。这是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课程的改革将走入教育中的前沿阵地,不去改变,就不能达到理论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并排齐行。因此,一体化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势在必行,必须排除万难,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教学潜力。

参 考 文 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2] 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3] 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 冯建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5] 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14).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