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课堂的心理气氛营造策略
2016-07-07徐菊芬
徐菊芬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客观存在的,但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却不是自然生成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所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心理课堂的教学特色,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育人者,他的素质修养对受教育者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教育课堂中,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理课堂教学气氛。在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现在搞心理教育不要用‘贼喊捉贼的方法进行,许多教师和家长正在不断地给学生制造心理问题,而反过头来,还是这些家长和教师又来研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抓心理教育首先从成年人抓起,要先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陶西平同志这席话说到了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学生的心理疾患、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都是由教师心理素质差造成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用教师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这比什么教育都重要。
二、激发自由、平等的学生主体意识
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解放学生的思想,接纳学生不同的个性,是学生主体性的终极体现。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优点也有不足,作为教师不但要接纳学生的优点,还要接纳学生的不足,更要解放学生的观念。从可操作的角度来说,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例如,在第一节心理课上,教师就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在我们心理课堂中,表达自身感悟没有对错,只有分享。老师上课喜欢同学们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老师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提出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在心理课上,同学们要和老师平等对话。”这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心理教育课堂上的地位与以往不同,这样的话语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信息:“同学们,你们要主动,我会给你们最大的发挥空间,没有标准答案,每个答案都是最精彩的。”这样暗示性的话可以在今后的课堂中多次提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形成了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整个课堂充满着思想撞击的火花和欢乐的笑语,课堂气氛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变得平等、和谐而热烈。
三、促进对话、开放的师生交往
心理教育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活动。人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是心理教育的根本要求。笔者以为,心理教育课堂交往更需要开放的对话。
首先,心理教育的课堂师生交往必须走向对话,为学生搭建心理沟通的广阔平台。这种对话的交往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中教师的个人独白、学生的静坐听讲,这样的心理激荡过程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沙龙、同学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正确进行异性交往》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这一问题,以平等对话的形式使得这一看似敏感的话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挖掘,并站在两代人不同的角度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心中男女生正常交往的畏惧感,建立起异性交往的正常心态。
其次,心理教育的课堂交往必须走向开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认知源泉。这种开放包括课堂交往内容和形式的开放、师生心态的开放—教师包容学生的个性和不足以及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勇于自我剖析。要注意“情”“境”互动,在情境中互动。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手段,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使他们敢分享、敢实践,不计较别人的嘲笑,同时对学生能大胆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因此在课堂上,对教师介绍的心理情境,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量的课堂实践,如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捧杯聊天、同桌操练、分组操练、总结归纳等。
四、精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平台”,提供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提供的是一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材料。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入校适应、复习考试情绪调节等,只有针对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参与,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得到应有的认识,做出理智的选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发展起自身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友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来自学生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如某同学在考试时遇到难题,向他的好朋友求助等情景,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友情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分析回顾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逐渐对友情有更深的认识。这些教学题材都是来自学生交友的生活实际,笔者相信,经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能够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友情,该如何去建立友情。
教师上的每一节心理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同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心理教育课本知识,而应考虑更为广阔、丰富的教育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延伸。
五、渲染声、色、形交融的课堂情境
1.采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创造师生情感共鸣
《让爱天天住我家》是笔者设计的一节心理公开课,课堂上没有大讲特讲千篇一律的尊敬父母的大道理,而是先放一首《天亮了》歌曲,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请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情。教师伴随着音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了一项心理活动—我的五项:“同学们,现在写下自己认为对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五项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其中必须包括自己和母亲。请大家忍痛割爱,五项内容中只能保留四项,请你慎重考虑,从五项内容中去掉一项,去掉的这一项要用笔画去。注意,一旦画去就意味着它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之前,它平日里给你带来了很多欢乐,可现在,它就要消失了,想到这些,虽然你会难过,但你还是要坚决地把它画去。”依此类推,让学生一项项地画去所写内容,当大多数学生只留下我与母亲时,教师要继续激化矛盾:“现在,你和母亲就坐在船上,遇到了海上风暴,灭顶之灾就要降临在你们的身边,你和母亲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你们怎么办?请你在一分钟内做出选择。”此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教师语言所设计的情境中,面对两难选择,学生情绪很激动,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此时教师不用逼迫学生一定要做出抉择,而是适时地将学生从虚设的情境中拉回来。让学生交流一下刚才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就很容易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印象深刻。
2.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节有关《正确异性交往》的心理教育课,本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很多,活灵活现。首先以一段Q版的FLASH吸引住所有学生的眼球,以“洋葱弟弟”“土豆哥哥”“番茄妹妹”的卡通形象,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恰当的男女生交往场景,并引发了学生自发的反思—异性之间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交往?接下来,笔者以可爱的卡通头像代表自己,向学生介绍了异性交往的策略与注意事项,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更对学生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最后,教师播放了一段事先录制好的学生角色扮演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评价视频中的交往行为。这样的一节心理教育课,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师生在欢声笑语中皆有所得。
3.安排形式多样的课堂座位创设开放的空间环境
在心理教育这样活动性非常强的课堂中,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座位安排,如马蹄形座位排列等。在马蹄形座位排列的课堂中,教师处在“U”字缺口的对面,学生可以相互看到,还可以看到教师,有利于非语言交流的进行,而且教师中间的一大块空地,可以让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其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在进行各种课堂讨论或相互学习活动时,这样可以采用圆形座位排列,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它从空间弹性上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设于户外,让学生嗅到自由、开放的气息,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交往中来。
综上所述,心理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能使心理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情趣,同时它也是教学过程中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师应该努力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着手,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情感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提供轻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创造力的全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