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彩铅速写的创作价值
2016-07-07李夕雯
李夕雯
【摘 要】速写,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地勾勒出画面的内容和整体效果。彩铅速写的形式是在完成线稿之后再用彩铅上色,使其达到更加鲜亮,更贴近实物的效果。彩铅速写带给我们愉悦和趣味,从彩铅速写开始培养每日绘画的习惯,可以在绘画中让我们静下来思考。
【关键词】鲜亮;真实;愉悦;便捷;思考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61-01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每天都会遇到新奇的事情和可爱的事物,或者是很喜爱的景色,然后当这些美好的事物在我的身边出现时,我很希望用我的画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瞬间并和我的朋友分享。作为一名学艺术的学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将我们的生活展现在其他人的眼中,让我们的故事被更有趣的方式记录。这小小的一张张图画带给我的不仅是思考,还有一颗安定平稳的心境。
二、主要内容
(一)彩铅的表现形式和效果。彩铅技法是快速表现技法之一,分为油性彩铅(也称蜡质彩铅)和水溶性彩铅。水性彩铅可以在彩铅绘画之后加水即可产生和水彩相近的效果,如果用铅笔的笔部直接沾水画,可以画出很俐落的线条,在画面上自由混色,是彩铅最大的魅力。不过,用含水的笔涂抹画面上的颜色时,颜色会互相混合,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感觉一下在偶然状况下产生的奇异颜色,这是在绘画过程中得到的出乎意料的惊喜。除了用水之外,还可以用肥皂水、松香水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根据彩铅笔触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
1.平涂排线法。运用彩铅均匀排列出铅笔线条,达到色彩一致的效果。
2.叠彩法。运用彩色铅笔排列出不同色彩的铅笔线条,色彩可重叠使用,变化较丰富。
3.水溶退晕法。利用水溶性彩铅溶于水的特点,将彩铅线条与水融合,达到退晕的效果。
油性彩铅不溶于水,但是更软更易上色,颜色更为鲜亮,对比更强烈,其色彩感丰富细腻,可以表现出较为轻盈、通透的质感,这与水彩画的绘画风格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选择彩铅的原因。我经常在网上看见很多有意思的小画,或是画的某个人的生活趣事,或是画的某日他丰富的饮食,他们有运用CG绘画,有运用水彩绘画,然后今天我提出运用彩铅的形式,是因为既然画的是速写,那么就得因地而画。彩铅携带很方便,我们只要有一块可以坐下的地方就可以开始彩铅绘画,比如在休息室、咖啡厅,又或者在旅行的途中,只要想绘画,我们都可以就地而画。彩铅不仅能够快速地展现出画面效果和色彩关系,它细密的笔芯也可以画出物体的通透感和轻盈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水性彩铅融化出水彩的效果。除此之外,它携带方便,是速写形式中较好的色彩选择形式。
(三)彩铅速写的价值体现。相对于钢笔速写,勾线笔速写的黑白形式来说,彩铅速写更容易吸引观者的眼球。彩色的物体鲜亮明快,也更加接近我们绘画的实物,因此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彩铅速写的形式、在不同的环境中,根据绘画内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彩铅速写也是其中的表现手法。当我们想要记录生活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拿起画笔画出我们想要分享的图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分享我们的生活,这其中会蕴含更多的感情投入。在我的身边,已经有几位不是从事艺术行业的学生在开始他们的绘画旅程,因此从彩铅速写开始,你将会拥有的不只是每日一图的绘画习惯,更多的是你可以安静地去思考你身边发生的事,用自己的双手去记录生活。
(四)彩铅速写带来的感悟。生活总是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的时候,不免我们会思考,思考我们新的方向,新的规划,在焦虑不安的心情下,我选择用彩铅画速写,在绘画中,我形成了每日一图的习惯,绘画已经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这件事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也一样不可缺少。在绘画的过程中我焦躁的心静下来了,虽然彩铅速写不像画一幅很细致很惊赞的油画一样,但它每一幅小画也带给我很多感悟,就像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一样,它会让你找回你对绘画的热爱,让那些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拿起画笔的学生重新培养一个绘画的习惯,以及在绘画中你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在静静的绘画中思考,你会得到更好的答案。
其实彩铅速写我不仅想要推荐给艺术类的学生,有很多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同学也一样可以参与进来,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绘画方式,但对于记录生活来说它却异样的特别。
三、结语
在彩铅速写的绘画过程中,我开始习惯于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我每天的所见所闻,这不仅练习了绘画能力,提高了绘画意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我相信习惯是一种可以被感染的东西,当你做一件事形成了一种习惯之后,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习惯去做更多的事。绘画让我心无旁骛,也让我少了很多困扰,我只须安静地绘画,安静地创作,这便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了。
参考文献:
[1]飞乐鸟.色铅笔的温情手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飞乐鸟.风景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2.
[3]飞乐鸟.花之绘[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