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彝族舞蹈体语的美学特征

2016-07-07杨俊

戏剧之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彝族

杨俊

【摘 要】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身体语言的研究方法切入彝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觉呈现。通过对彝族舞蹈与彝族信仰活动、日常生活体悟的关系,以及彝族舞蹈身体语言独特的审美方法的分析,为系统整理、阅读、欣赏和发掘彝族舞蹈艺术遗产,增添知识储备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彝族;彝族舞蹈;舞蹈体语;舞蹈美学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39-02

艺术形式的演变往往揭示着一个民族社会的进化状态,而舞蹈艺术恰是最能充分展示一个民族基本风貌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众所周知,舞蹈的呈现是综合性的,运用身体语言(动作律动)来进行舞蹈活动,同时结合身体辅语言(舞台、灯光、布景、服装等)元素共同呈现舞蹈表达的特色风貌。

一、彝族舞蹈的体语特征

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为鲜明的风格与独特的舞蹈语言和特点。彝族舞蹈体语的特征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从原始舞蹈到现当代舞蹈的一个演变过程,其形成期基本上是在公元8世纪到10世纪期间,那时庙会舞、巫舞、佛舞以及各类乐舞作为彝族舞蹈的表现方式颇为流行,至今有些歌舞还留存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据统计,有超过170多种彝族民间舞蹈,以及1900多种跳跃方法[1]。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四弦舞、灯弦舞、烟盒情、花鼓舞、阿乖佬、阿细跳乐、铜鼓舞、跳箩箩等种类[2]。

彝族舞蹈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顿足踏跺、击节歌舞、联袂环舞等方面。彝族普遍居住在深山老林,所以彝族舞中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譬如“打歌”,它是人们婚丧嫁娶时的重要活动部分,翻身勾脚、左右蹬跳、跳蹲步、翻身转等是其基本动作,作为彝族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打歌”在表演时总是情绪高昂、动作强烈。

“花腰跳乐”作为彝族男女青年的交谊舞蹈,没有伴奏音乐,舞者演唱也是彝语,舞蹈表演没有人数限制,舞者围成一圈一边击掌一边舞蹈,舞蹈队形有穿花、对跳等,多做崴踢步、踮走步、崴步、蹬步踮等动作。

大型群众集体舞蹈“左脚舞”,通常是在彝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会”时表演,它是青年寻找知己和情感交流的一种交谊舞蹈,以甩脚、翻身、直脚、合脚、串花等脚部动作为主,乐手们站在舞队前面,拉着胡琴、弹着月琴,舞者随节奏或上下颤动身体,或相互连臂搂腰踏跳。

二、彝族舞蹈身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每一种舞蹈都具有明确的信息传达,所传达的语义信息与其形成成因密不可分。例如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舞蹈:织毡舞、包谷舞、荞子舞等,基本都是表现生产过程和模仿劳动动作的。而在婚嫁或节日中产生的舞蹈:芦至舞、跳“都火”、对脚舞、锅庄舞、披毡舞,要么表现追求爱情或勇敢征战,要么表现欢乐丰收或勤劳耕牧。

烟盒舞,又称“跳乐”、“跳弦”,最初以四弦琴伴奏而命名,后又因舞者舞蹈时要手持烟盒而命名。作为独具特色的一个滇南彝族舞蹈形式,烟盒舞通过其舞蹈语言呈现出彝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以及历史观和道德观念,以深沉的舞蹈内涵和变化多样的舞蹈路线,体现出彝族人非凡的艺术贯通能力和舞蹈创作才能。烟盒舞具有独特的变化形式,具体表现为穿花图案的组合与变化,如有2人、3人、4人、6人等不同的穿花,丰富的队形变化与舞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烟盒舞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富于弹性的全身起伏、凤凰点头似的手臂舞动、灵活而富有韧性的膝部屈伸,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舞蹈灵活多变、节奏鲜明,运用舞者的身、腰、头、手、脚等身体语言,烟盒舞呈现出了彝人非常个性化的趣味审美。另外,烟盒舞中动作技巧难度极高的下腰连环翻滚等,其艺术价值也是颇高的。该舞蹈还有著名的技巧动作,如仙人搭桥、挂金钩、蚁搬搬家,这些舞蹈不仅怡情,还可健身,深受百姓喜爱。

三、彝族舞蹈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无雕不琢的原生态美

原始舞蹈往往渗透着与人的生命情感诉求、生活方式、审美感受和生活状态,以及神秘境界等因子,最大限度地融入与呈现着远古先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和人的生命情感体验,舞蹈体语就是个体与他者的情感互动的显性语言。正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原始舞蹈无须艺术处理,表达才是目的。犹如格罗塞所说:“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现。”彝族舞蹈体语中留存着大量原始舞蹈成分,很多体语基本是生活、劳动的直接场景呈现。这些舞蹈表现了踩踏、跋涉、攀越等生活化的动作,生动地呈现着彝人祖先的生活情景,透射着古朴与原始、无雕不琢的原生态特点,传递出浓郁的原生气象。

除了上述的共同点之外,没有伴奏音乐也是撒麻舞、火把舞和铃铛舞等原生态舞蹈的共同之处,这些鲜有的舞蹈体语在世界舞蹈史上也是少有的。舞蹈体语以对生活情景和动物状态的戏仿,以由始至终的简单节拍踩踏,无人工之矫饰,无艺术之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状态,这种原生态美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来自心灵相通,而非感官刺激。

(二)沁人心脾的象征美与劳动美

劳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方式,人们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与改变着人们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因此人类的所有艺术作品其实也都同时承载着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劳动美学特质。在彝族舞蹈体语中,把这种美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的当属撒麻舞。

撒麻舞是兼对白、歌舞形式,将歌、舞、诗融为一体的再现彝人先民劳动生产状态,与自然合作、创造生活的舞蹈样式。其中许多舞蹈体语动作就是现实劳动生产的过程戏仿,例如收割、播种、耕地、织布、纺线等,不单传达出了勤劳质朴的彝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为重要的是,其把人类生存的劳动技能和基本方式提高到了审美层次。爱情是甜的,劳动是美的,收获劳动时也收获爱情,如此的劳动自然更是美的,这里也暗含了彝族先人纯真质朴的审美趣味。

象征性是彝族舞蹈体语中的常用手法,譬如在火把舞、撒麻舞与铃铛舞中,运用到了形体象征、道具象征与服饰象征等。彝族舞蹈体语中的形体象征是最为独特的,就像撒麻舞中互相的背驮与扭结,以及转圈和扭腰等动作一样,不仅象征人生所经历的坎坷,也象征人们踩平道路的艰辛。众所周知,单纯的戏仿只是舞蹈表层的原始形态,而通过形体的象征,简单的身体语言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却把复杂生活的内涵和人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现出来。服饰的不同纹样同样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指向,就像男演员头上的英雄结,象征着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还有象征太阳的女舞者穿的“太阳五彩裙”等。形形色色的服饰象征形式和内容,集中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称颂和虔诚的敬畏。

(三)动人心弦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彝族舞蹈中,人类的感情之美无处不在。就像作为集体性的舞蹈火把舞一样,友爱、互助和团结这些人性美是其不变的内核。在对逝者的颂扬与缅怀的铃铛舞中,死亡并不能阻隔人与人的情感,而缅怀逝者,恰是对生者有益教育的特殊手段。逝者不可追,生者亦向前,可贵的生命总是以生命的有限性得以张显。而在劳动的过程中融入人性之美的撒麻舞,以开荒撒麻开始,到播种收获结束,舞蹈体语将人们的互助团结,以及男女情感融合其中,让我们看到劳动改造着生活,成就着爱情,也增进着情谊,劳动因为人们的情感而变得更加美好。

彝族舞蹈完全是彝人纯民间的舞蹈形式,所以才留存着相对完整的原始样式,把远古彝人的原始风貌顺利传承了下来。当我们考察火把舞和撒麻舞与铃铛舞时,发现在整个舞蹈中,没有用抒发情感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也没有绚丽的舞台、复杂的道具,这些舞蹈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朴素而自然。

(四)人间大同的和谐美

彝族舞蹈中还折射出人间大同的和谐之美,这可以从撒麻舞中尽显出来。舞蹈以开垦、播种、收获三个单元展开,首先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出人们遵循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而非人定胜天思想,而是引导人们遵从自然规律,把握好播种时机,这样自然就能得到好收成。撒麻舞既是一副典型的农牧文化图景,也是彝人祖先智慧的结晶。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之美贯穿始终,男女相互配合的劳动场景,升华和交融了情感,在和谐的生活图景中显得尤为美丽。和谐之美亦是这个舞蹈的内在线索,基于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动作等因为和谐而得丰收,人与人之间的喜悦之情溢于舞蹈体语之间。整个舞蹈传达了彝人先祖对和谐的认识、渴望与追求。

四、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经济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在时代的流变中逐渐消失,传统文明不断经受着一个个新时代的严酷考验。有意思的是,民族民间舞蹈因其舞蹈体语的独特性,即身体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的优势逐渐凸显——流转于民间,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包括彝族舞蹈在内的所有民族民间舞蹈在其聚居区得以留存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彝族舞蹈也同样面临着新的生存挑战和发展机遇,强势文化与丰富的物质诱惑,对彝族舞蹈体语传承的冲撞不可轻视。然而,逆时代而行自然不可取,也不可能,那么,如何面对虚化了的彝族传统舞蹈、怎样抵御可能被同质化的危险,是我们当代舞蹈继承者的第一课题。虽然关于彝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了相关部门与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文化的保护谈何容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仍然是地方政府办事的主要动机,一个区域往往因舞扬名,却毁于旅游。我以为,充分研究彝族舞蹈体语,结合现代影像科技,有效整合资源,对彝族舞蹈进行深挖穷探,将成为彝族舞蹈保护、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景深.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汤书昆.表意学原理[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杨 俊(1980-),女,四川仁寿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YZWH1209。

猜你喜欢

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传统诗歌大系《彝族克智》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