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提质需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6-07-07张旭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质量

张旭刚

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后示范时期,正处于由“规模、数量”到“内涵、质量”,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内涵、质量、特色、水平发展新的战略主题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实质性转型升级提质,必须要紧扣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积极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常态,有效应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问题,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新跨越。

关键词 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提质;内涵;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2-0056-04

自2006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启动了100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以来,“双百计划”的实施成效和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成绩有目共睹。“双百”院校在自身综合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能力水平、办学综合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增强或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版图。经过近10年“项目式”建设之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后示范”时期,迎来了“后示范”建设暂时的“政策真空期”[1],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常态的新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问题和共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梦,思考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可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迎来了自1999年以规模发展为主、2007年以内涵发展为主、2015年以高水平发展为主的第三个黄金发展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常态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迎来转型升级提质、内涵质量特色发展的新机遇。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发展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但是,潜在的需求不等于现实的满足,还需要我们肩负使命、立足现实、破解难题。

一、正确处理好高职院校“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把握了院校合并升格、规模扩张、迎评促建、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五轮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地说,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为外延的变化、规模的扩张,内涵与质量提升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同质化、人才培养规格同样化现象严重。外延与内涵矛盾凸显,致使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3]。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数量”到“内涵、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职教育要实现转型提质、科学发展,必须要首先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因此,后示范时期,从国家层面上,应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控制高职教育规模、数量,建立高职院校退出机制,促使其由外延型(规模、数量)发展真正转向内涵型(质量、特色)建设的轨道;立足于建设高水平、特色化的职教目标,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办学条件差的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尽快制定并落实符合职业教育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差别的、动态的生均拨款长效机制,解决其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生源学费的后顾之忧。从高职院校层面上,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常态和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正确处理好高职人才“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

高职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工具理性,也应当关注价值理性;不仅应当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再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再提升的一个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就一技之长,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转岗换岗的现实要求。但在高职教育3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既有当前择业之本钱,又有转换岗位之砝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要突出“素质教育与高职使命”主题,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管理、体系架构三个角度进行顶层思考,系统构建“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社会与职场”等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体系,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以学分认证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以目标评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质量保障。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着眼于高职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促进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渗透融合,牢固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充分应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积极创新载体,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高职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

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要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成为“技能大师”[4]。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的适应性;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仍采取“学术主导”,将教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英语、计算机作为职称评聘的刚性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急需的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保障,一些与新兴或紧缺行业相关专业的师资难以引进,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高职院校如何处理好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政府要先从政策、制度层面上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根据高职院校规模的变化制定动态的编制标准,依据在校生人数逐年核定,对高职院校只核编到院校,院校在编制内自主聘任;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的办法,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双师认定和服务社会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建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实际、体现“双师”特征的职称评定标准、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校企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选才、用才、留才”观念,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教学科研项目任务为载体,推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和分层培养培训机制,加大企业“能工巧匠”引进力度。

四、正确处理好高职专业“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专业建设是龙头,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最本质、最核心的办学特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优势的重要载体和最优路径[5]。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大而全或受办学成本影响专业设置文多理少,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各高职院校都“瞄准市场设专业”,缺少宏观引导与管制,导致重复建设,盲目招生,毕业生供过于求。这是导致高职院校同质化、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突显就是例证。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引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强专业建设机制的适应性和应变性。同时,要在把好新建专业审核关的同时,通过运用政策、资金等杠杆引导高职院校发展产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服务”意识和“本位”意识,以专业建设与改革为突破点,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着力构建院级专业、省级专业、国家级专业逐步递进、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群发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布局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吻合度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支撑度。

五、正确处理好高职模式“中国特色”与“世界经验”的关系

众所周知,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被视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发现,研究型、学术型和应用型高校比例合理,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层次及人才培养规格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院等非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6]。总结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办学形式的合作性、能力培养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因此,后示范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深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内提素质,外树品牌。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德国等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做法,将中国优势、特色与世界经验有效结合,进而用以指导优化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和地域结构等,提高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树立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理念,围绕产业调整升级发展新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战略,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自行配套优惠政策,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满足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积极和德国等国(境)外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同类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学生海外实习、定向生联合培养、交换生双向共育、师资双向交流、双向兼职等形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 考 文 献

[1]崔岩.“后示范”时期,高职如何突破[N].光明日报,2015-12-0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EB/OL].[2016-04-07].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 shishi/201603/t20160318_800052557.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Z].中发[2010]12号.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90-92.

[5]陈晓萌,周志刚,闫智勇.专业认证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4(33):65-66.

[6]李英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Abstract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lready stepped into the post-demonstration period, now plac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scale and quantity to inherit and quality, from homogenization to characteristic. For the new strategic theme on inherit,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it need focus on the key point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herit development, actively adapt new common stat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industry upgrading, effectively response to the new ques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rrectively cope with some relations, promote a new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inherit and co-buil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rea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orld level if we want to really realize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ost-demonstration period;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i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connotation; quality

Author Zhang Xvgang, lecturer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Hefei 230051)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木木相册
睡个好觉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