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解读

2016-07-07任奇伟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害兰考焦裕禄

任奇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双高的精品力作。该片运用影像资料、人物采访、口述历史和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回顾了焦裕禄18年工作生涯中的感人事迹和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真实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民公仆最光辉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焦裕禄;“三害”;兰考;群众

一、开篇点题 设置悬念

影片从推开焦裕禄办公室门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把老藤椅,在不知所以然时,镜头又通过不同工具顶破藤椅的特写,只有同期声,没有解说词,使人在心底打上了一串串问号:为什么这把藤椅会被顶破?为什么会用不同的工具来顶破藤椅?带着这些问题,导演开始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何为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

寥寥无几的遗物,件件直击人们内心。系红绳的竹竿、带补丁的衣服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破旧的物件,却是一个县委书记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使我们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动容,不仅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而且净化了我们的灵魂,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也因此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当下,兰考已经走出贫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广袤无边的麦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一切的蜕变背后,不得不提及一个名字——焦裕禄。

二、“三害”侵袭兰考 百姓流离失所

兰考是黄河故道流经的地方,因地势特殊、常年黄河水的冲刷淤积、“大跃进”的影响和大量森林的砍伐,最终造成的结果便是兰考人民常年遭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侵袭。

影片通过自然灾害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动情叙说,反映了在自然灾害面前兰考人民穷愁潦倒的生活状态。迫于生计,兰考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结合电影《焦裕禄》中难民扒火车的场景,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影片中有一段关于原中共河南省开封地委书记张申的采访,谈到为缓解兰考困境,上级党组织决定抽调干部帮助兰考除“三害”,当一干部得知自己被派遣到兰考时竟躲在厕所哭鼻子,戏谑式的向我们还原了一个贫穷困苦的兰考,一个民不聊生的兰考。

三、洛矿9年奋斗历程 孕育出焦裕禄精神

在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18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度过的。镜头中所展现的密密麻麻的笔记、翻阅过的图纸,看书的场景和下半夜休息的窄板凳,无一不向我们展现着他舍小家,顾大家,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精神追求。他带领攻关团队夜以继日研制出的洛矿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在历经49年的考验后才光荣“退休”,比一般的卷扬机寿命高出四倍之多。

在老同事的眼中,他一直都在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也正是群众和集体的力量,焦裕禄在艰难困苦面前才有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气、敢于面对克服困难的挑战;也正是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的累积和工作中的创新精神,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科学管理的新思维;也正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向群众虚心请教、汲取群众智慧,才有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四、焦裕禄不惧困难进兰考 一片真情暖人心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到兰考履职。没有群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也没有簇拥着的鲜花,取而代之的是大雪、风沙、饥荒和荒芜的土地。他到任后的第一次常委会就冒着风雪、顶着夜色带领兰考县委、县政府干部深入火车站实地察看受灾群众状况,畸形的繁忙喧嚣,凄厉的哭叫呼喊深深的刺痛着同为贫苦出身的焦裕禄。

为重塑兰考新面貌,焦裕禄通过走访基层,实地调研,组成了一支包含群众、干部和技术员等120名的除“三害”调查队,不断探索治理风沙、水涝、盐碱“三害”的方案。尤其是在最恶劣的天气里,别人往屋里跑,焦书记总是往外冲。他拖着病重的身躯,在漫天风沙里,他为了查风口经常就着风沙啃干粮;在遭遇大旱时节,他用自己的舌头去分辨盐碱的种类;在倾盆大雨中,他泡在齐腰深的雨水中查看洪水流势,还拿出在洛矿车间画图纸的看家本领,勾画风沙洪水走向图;在雪虐风饕之时,他带领干部走访群众,为老百姓发放救济粮款。半年的时间,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徒步行程近1500公里,共走访了两省三县一百多个公社,一千多个生产队,彻底查清全县大小风口八十四个、大小沙丘一千六百多个、九条河流发生淤塞的六十二个地点,他走到哪里,实干苦干的标杆就竖到哪里!

干部不是万能的,但我们的群众是万能的。在除“三害”的过程中,焦书记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寻找解决方法,倾听基层百姓的声音,当焦裕禄获知部分农民翻菜地防风沙效果显著时,他便率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的治沙试验,颇有成效后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通过“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的方法根治了风沙。事实证明,焦裕禄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最正确的选择,把来自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量,这是焦书记的智慧,也是最终战胜“三害”的重要法宝,

五、自古忠孝难两全 铁骨柔情显本色

影片致力于还原一个全面的、真实的、立体的、可亲可敬的焦书记,除了向我们讲述焦书记的事迹和奉献精神之外,更让我们看到了焦书记朴实优良的家风,使我们注意到他不仅是人民的儿子,也是一个白发老母的儿子,一个家庭的良夫慈父。

焦裕禄对待孩子非常疼爱。但在特权方面对子女的要求非常苛刻。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毕业后,本想可以安排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没想到却被爸爸“安排”到县里的食品加工厂做一名临时工。年轻时候的焦守凤一直对此事“愤懑不平”,并没有想过父亲这样的“安排”是在关心他、锻炼她。现如今已经退休的焦守凤在采访中满含深情地说:“现在没有怨言,觉得那一段的锻炼,那一段的劳动,对我来说,对这后半生确实是教育不小。”

在影片中,二女儿焦守云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大哥有一次看白戏时,当售票的同志得知是县委书记的孩子时,没有让他买票直接入场,本来只是小孩子凑热闹,但当焦裕禄同志得知情况后,对孩子提出了严厉批评,在焦裕禄看来那就是剥削演员的劳动,就是利用特权搞特殊化。因此,为克服干部特殊化的问题,他制定“干部十不准”以防患于未然。

焦守云回忆说,父亲在临走前对母亲说,一直没有时间好好陪陪她,心里满满都是对妻子的亏欠和愧疚。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沉浸在痛苦的自责中,后悔两人结婚时她只做了一个绣花枕头。最令人动容的是坚强朴实的焦母,为了安慰儿媳妇,她一直强忍泪水,直到回山东老家之前,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才终于释放自己的情绪,在儿子的墓前失声痛哭,焦守云说奶奶一直在念叨,“禄子,娘年纪大了,可能是最后一回见你了。”在影片中,诸如此类平凡又感人的细节还有很多,每一处都使人热泪盈眶,久久不能释怀,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技巧无关,它是一种被生命个体所感动所激发出来的人之常情。

六、结语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焦公远去,明镜高悬,新时期的我们更应该时常“照镜子”,在每一个属于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自身的价值,像焦裕禄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时代在改变,中国在发展,但焦裕禄精神就像他亲手栽下的泡桐树一样,永远驻足在人们心间。

参考文献:

1.孙泉砀.学习焦裕禄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四十周年[J].求是,2004(11).

2.蔡骐,曹慧丹.英模人物的影像传播——以电视剧《焦裕禄》为例[J].中国电视, 2013(4):32-36.

(作者:河南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三害兰考焦裕禄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又访兰考
焦裕禄
《走进兰考》:小人物故事展现大时代变革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周处除三害
走脱贫之路是兰考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兰考交卷
周处勇除“三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