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束与反约束
——明朝经筵特点分析

2016-07-07潘婧玮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潘婧玮

(西南民族大学 彝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约束与反约束
——明朝经筵特点分析

潘婧玮

(西南民族大学 彝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明代经筵是在继承宋朝经筵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有明一代,经筵对皇帝起着教化的作用。经筵亦是明五礼之一嘉礼下的重要礼仪,以帝王为中心的宫廷礼仪规范。观察经筵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的具象,分析明朝经筵的特点,对明朝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经筵特点;约束与反约束;明朝历史;宫廷礼仪

经筵乃我国古代一种御前讲学形式。其萌芽大致可追述到西汉,后逐渐成型。经筵这个称谓始于宋朝。学界对经筵的研究多着眼于教育制度上,而作为一种礼制却很少被关注。现就以礼为线,对此做出具体分析。突破以往仅从教育制度角度的研究,从而为经筵研究开启一个新的视角。

一、经筵概述

经筵乃一种御前进讲形式,明初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地点及礼仪。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在位时会不定时唤儒臣至御前讲学,如:“太祖好学,海内宿儒征聘殆尽,临朝,侍左右。每事咨访,退即与之讲解,甚至互为辩难。”[6]30明英宗(1427-1464)正统元年(1437)二月,大学士杨士奇(1366-1444)上《请开经筵疏》, 其疏云:“伏望山陵毕日,早开经筵,以进圣学。臣等深切惓惓之至,谨具合行事宜陈奏。”[5]107尔后礼部进仪注,至此经筵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始著为仪。明朝对经筵的重视程度可谓是超出了历朝历代。不仅是儒臣中出现宋朝不强大源自经筵禁讲的言论,帝王也在政策的制定上给予经筵不少的让步。礼记有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9]428凡是王朝更迭,改变服饰、改变历法、改变徽号等都是给予民众一种新的认同。因而明太祖在建立一个统一的汉民族王朝之后,首先就是将服饰做出统一的规定。明朝的服装等级要求十分严苛。不同人群所着服饰的颜色、纹饰均有不同。若有半点逾越定当受到重罚。据明史记载:“成化十六年,礼部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惟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五品堂上官、经筵讲官许服。”[1]志第四十三,典服三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对经筵官在服饰上却有着格外的恩准。讲官并非专职,多数没有四品的讲官在获得特许后便可依据服饰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此外,经筵官的特权还可以在朝堂之上的站位中体现,如: “景泰二年(1451)秋,以户部尚书兼学士陈循奏,始令常朝内阁学士与锦衣卫官东西对立。经筵日,同知经筵官序于尚书都御史上,午朝翰林院先奏事。”[6]202以上总总将经筵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经筵之礼

中华素称礼仪之邦,自周代以降,举凡国家体制,均离不开礼制。明太祖朱元璋登基肇始便派人广搜汉唐礼仪,以复华夏之风。明朝定五礼:吉、嘉、宾、军、凶。经筵礼属嘉礼之一。明朝经筵是在文华殿举行,位于左顺门之东,于明太宗朱棣(1360-1424)在位时所建。明世宗嘉靖(1507-1567)时再度修建。殿中横书一匾:学二帝三皇治天下大经大法十二字,为明神宗万历(1563-1620)御笔。对于经筵之进讲时间、参与人员,变更情况,兹据史料记载,如下表所示:

经筵进讲时间、参与人员及变更情况表

经筵的具体仪式,《明会典》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二员举讲案置御案之南正中。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一员从东班出,一员从西班出。诣讲案前稍南,北向并立。东西展书官各一员,各从本班出。进至御案之南铜鹤下,东西向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毕,东班展书官诣御案前,跪展《四书》,毕,起退立于东鹤下。讲四书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书,讲毕,稍退。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四书,毕。仍退立鹤下。西班展书官进诣御案前,跪展经或史,毕。起退立于西鹤下。讲经史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经或某史。毕,稍退,并立如初。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书,毕。仍退立于鹤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各退就东西班,展书官随之,序班二员举御案,二员举讲案,退至原所。”[2]107-108如上所述,可知经筵并非只是御前讲课。经筵整个空间下所蕴含的恢弘的场面和严苛的礼仪,早已超出了普通的教育意义。经筵进讲完毕后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明朝宫廷宴会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分。经筵宴属于明朝的常宴。举行这样的宴会,目的绝非只在皇上赐予酒食的行为。其政治上的暗喻也贯穿其中。此处酒饭由光禄寺官员负责筹办,极尽丰盛。陆深(1477- 1544)乃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其笔下的《经筵词》中就对经筵宴的丰盛有详细的描绘:

绿琉璃殿洞重门,黼扆中陈拥至尊。

传与大官供酒饭,两班文武尽承恩。

白玉阑干与案齐,一行肴核尽朝西。

珍羞良酝俱名品,指点开囊嘱小奚。

姿容沾醉总仙桃,黄阁三公共六曹。

步出顺门俱北面,瞻天拜舞不辞劳[4]34。

三、约束与反约束──“礼”下的博弈

礼仪首先就是社会标准化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它是有意义的文化模式。礼仪具有相当的独特性,按照自身来塑造社会[10]49。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礼是一种秩序,也同样是一种约束。当政治生活纳入礼的范畴,就会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礼制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君主的权利便开始作为最高权利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而皇权至上的时代,礼可谓为数不多的约束君权的制度。在如经筵这种有着严苛礼制的大空间下,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被约束,皇帝也没有例外。这种约束是来自每个人自身对礼的承认和管束,即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明孝宗就有如此言论:“非讲学则何资以成其功?何况经筵盛典,累朝举行,朕何敢缓?”[2]262(《明孝宗实录》卷十一)同时由于礼仪的界定,礼制的延伸意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改变。不仅有内部约束,同时也会有外部约束。官员与皇帝是君臣关系,而经筵官与皇帝在经筵场合下却不是单纯的君臣关系,而是属于“师友之臣”的关系。既然亦师亦友,皇权在此即是被有条件的淡化。经筵空间下新的君臣关系也在约束着皇帝。如崇祯时期,时任经筵讲官的大学士文震孟见崇祯体态不端正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便:“诵讲章中语,拱手曰:为人君者,可不敬哉?又重申之曰:为人君者可不敬哉!”[8]141此举令崇祯大为害怕,立马纠正自己的仪态。又如弘治十年(1497)二月,孝宗御经筵。时任侍讲学士王鏊进讲:“文王不敢盤于游。”[7]73借以暗示孝宗过于游猎并反复规劝,使得孝宗十分动容遂罢之。透过这些行为均可以看出经筵在礼制的空间下约束着皇权。皇权的施展在经筵这种场合下受到多方位的束缚。约束的另一面自然便是反约束。讲官时刻的管束以及规劝会使皇帝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大多数帝王最后不会积极地御经筵。且反其道而行,通过反约束的行为来对待。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叛逆的皇帝,常与时称“八虎”的宦官一起游玩作乐乱祖宗法制。正德二年(1507),时任讲官的杨廷和在经筵进讲时以进讲经义侧面规劝明武宗,指斥刘瑾等宦官。年幼的明武宗对此有些反感和不解,甚至问刘瑾:“经筵,讲书耳,浮词何为?”[3]359尔后就利用职权将其调往南京眼不见为净。可见明武宗在经筵场合下碍于约束并不能有所行为,唯有经筵后调走不喜欢的讲官来反约束。此外,有些皇帝心存抵触,以消极地拒绝出席经筵的行为来反约束。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起初对经筵也有积极的态度,按时出席,专心听讲。但后期就消极以待,每遇讲期,多传免。尽管儒臣多次上奏疏要求皇上出席经筵,神宗皆不予理睬。可见明朝皇帝透过这一系列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反约束。

四、小结

经筵在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观视角下,皇帝的个性左右着这项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礼制的实施。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性格,明朝16名皇帝与经筵的关系有亲密也有疏离。而宏观视角下可以看到传统的皇权与礼制在相互博弈。几千年来礼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存在,对皇权的约束也有条件的增强。皇帝也做出了一些反约束的措施。但礼制下的博弈实际上并没有优胜者。对经筵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期对明朝的研究起着深入探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明)明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

[5](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明)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明)焦竑:玉堂丛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9]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赵克生: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南东求]

Constraints and Anti-constraint——Jingya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in Ming Dynasty

Pan Jingwei

(College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Sichuan)

Abstract:Jingyan in Ming Dynasty is inherited in that of Song Dynast and made an innovation.In Ming Dynasty,Jiangyan plays a role of educating the emperor,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tiquette,but also the imperial center court etiquette then.Observing the concrete situation in the political life,analyzing characteristic has an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Jingyan characteristics; Constraints and anti-constraint; Ming Dynasty

* 收稿日期:2016-05-16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CX2016SP130)。

作者简介:潘婧玮,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3-0064-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