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察文学,莫言有请必来

2016-07-06毛亚楠

方圆 2016年12期
关键词:笔会副刊文学创作

毛亚楠

对于检察文学,莫言也做了许多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关检察文学如何发展的意见。在莫言看来,检察文学既要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但终归是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时隔多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晓华始终念念不忘在创作道路上从莫言那里得到的帮助,他说,“正是莫言,多年前意外地走进了我的生活。在其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和引导下,我建立了基本的创作观念。我觉得,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的每一个蹒跚的脚步,都离不开他的搀扶。在我心里,莫言就是一位为我指点迷津的老大哥”。

2009年,朱晓华在改编剧本《你是我的兄弟》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困惑,向莫言请教,莫言听完他的介绍后说,“我觉得你应该尝试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表现反贪工作,可以从营造办案检察官内心情感的喜怒哀乐与法律规范的矛盾冲突,来表现反贪检察官的人格、思想、境界”。在莫言的指点下,朱晓华顺利改完剧本,并获得通过。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后,被称为“现实检察题材影视剧的一个新起点”。

朱晓华的经历可以说是莫言对检察文学贡献的一个缩影。有人说,莫言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山,也是检察文学的一棵大树,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但莫言却是不遗余力扶持新人、新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检察文学笔会有请必来

《检察日报》创刊后,副刊几乎每年都举办检察文学笔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6届。举办检察文学笔会主要针对检察文学发展的薄弱状况,邀请名作家,组织全国各地检察系统搞文学创作的积极分子以及比较有成就的写作者来参加,目的是锻炼队伍,在检察系统形成一个作家群。另外,报社每年还要组织全国检察系统优秀通讯员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检察日报》的这些活动,莫言都多次参加。通过这种方式,莫言对检察文学的发展和检察文学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

莫言几乎每次都会给爱好检察文学的学员上课。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守泉说,“文学笔会、通讯员培训班,他是有请必来。所以检察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很多人都聆听过他的演讲。所以说,我们检察文学青年创作队伍的培养,都跟莫老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检察文学笔会能够请来有名作家也和莫言有一定关系。“我们开笔会,想邀请哪位作家出席,有时候莫言老师会为我们帮忙联系。有时候对方知道莫言在这供职,这棵大树就帮我们引来金凤凰。我记得2008年在河南庆阳的石龙山开了一次诗歌为主的文学笔会,舒婷和她先生、莫老师、何申、李洱、曹乃谦等二三十位国内文坛很有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参加了。后来莫老师一走,这杆大旗没有了,这两年开笔会比那时艰难得多。”王守泉说。

莫言在《检察日报》的十年里,报社在全国各地主办了十二届检察文学笔会,他出席了十届。每一次笔会,他都会作主题发言,次次都有新意。直至后来离开报社,莫言也对笔会有所牵念。2013年12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举行,莫言向笔会发去贺信,说“北海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地,当年为写作《红树林》在北海采访的情景历历在目,祝与会的同行们创作出新的作品……”

江苏省苏州市检察官谭金土是《检察日报》的忠实读者,也是撰稿人,多次参与检察文学笔会,至今仍念念不忘文学笔会和莫言对他的影响和帮助。谭金土说:在这样的笔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莫言、张平、肖复兴、陆天明、何申、阎连科、叶兆言、周梅森等一批当代文坛的大家。我亲眼见识了大家们的风采,亲耳聆听了大家们的文学见解,有了更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加深了我对他们作品的理解,让我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学到了更深一层的经验。

开拓文艺副刊的外部稿源

10年间,莫言还多次给检察日报的通讯员培训班上课。

2002年5月23日,莫言给检察日报社第11期优秀通讯员培训班讲课,主题是“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们怎样看待写作”。莫言认为,第一,既然要写作,就要有坚定的信仰。第二,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写作问题。一要靠机遇,二要靠其他的个人努力。莫言认为最好的态度应该是“作为老百姓来写作”,在写作之前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百姓,写作就跟一个木匠做一件家具、一个铁匠打一把镰刀一样自然。否则,就不可能平等地对待读者,平等地对待作品中的人物。第三,就是写作的技术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作者,首先应该具备一种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能力,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第四,作家应该还有一种能够放大自己痛苦的能力,或者说,有一种能够同化别人生活的能力。翌年,在检察日报社第12期优秀通讯员培训班上,莫言又做了《超越故乡》的演讲。接着,莫言给第十三届优秀通讯员培训班检察官授课时,又以点评的形式介绍了他在10月间赴杭州参加作家、评论家“西湖论剑”的感想。

检察官沈卫回忆了参加通讯员培训班时的情形,“当时在检察日报社工作的莫言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的辅导课。带点山东口音的莫老师不仅很有文采,也很会讲故事,他结合自己的作品创作,谈他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说过的一段话:一个写作者,必须坚持人格的独立性,写出自己的特性;一个写作者,应该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特征的生活;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视角。莫言老师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课后,我走到莫言老师身边想与他合影留念,他十分谦和地应允”。

莫言对《检察日报》文艺副刊的发展也有很多贡献,最明显就是拓宽了稿件的来源,提高了稿源质量。据曾任文艺副刊部主任的郑十凝说:“原来副刊的稿源主要是检察系统内部的,有一些投稿,层次和水平也相对比较低。因为当时文艺副刊同《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的副刊相比还有差距的。刘佑生社长请莫言来可能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他的资源,迅速提高文艺副刊的文章质量。他的目的达到了。”郑十凝回忆,他在报社的食堂里参加过两次难忘的饭局,是莫言把余华、刘震云叫过来了。

得益于莫言的号召力,文艺副刊有了大批高质量的稿源和固定供稿的作者,成为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副刊,还在国家新闻总署的评比中获奖。莫言本人也经常为副刊写稿,文艺副刊有一个名家专栏,莫言至少开过两次。在此期间,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的后记、小说的节选都在副刊上发过。此外,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以及《上下五千年》、《厨房里的看客》、《我的老师》、《我与话剧》、《吃相凶恶》、《过去的年》、《讲话》、《童年读书》、《茂腔与戏迷》、《超越故乡》等经典散文作品也都刊发在文艺副刊上。

据现任方圆杂志社社长、曾任文艺副刊部主任的孙丽回忆,莫言刚到报社的时候,她经常约他写点稿子、专栏,“他有时候交稿子的时候跟我说,小孙,你要的稿子给你交来了,你要是觉得不可用就直接扔到纸篓里面”。文艺副刊600期的时候,莫言特意为副刊写了两句话:春雨润厚土,绿海泛轻舟。

检察文学也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对于检察文学,莫言也做了许多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关检察文学如何发展的意见。在莫言看来,检察文学既要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但终归是要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电视剧主创人员不懂检察业务、不懂法律程序所导致的常识性错误,对一部分同样不懂检察业务、不懂法律程序的普通观众来说,并不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老百姓看电视剧时,关注的并不是法律本身,老百姓关注的是人物和人物的命运。而如果主创人员对检察官根本不了解,那么即便他成为了一个法律专家,也不能保证他能够写出一部感人的电视剧。”莫言曾表示,检察文学创作需要对检察官的情感和心理有充分了解,这也要求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到检察官的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去,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检察官形象。这是检察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文学是人学,检察文学也是人学。检察文学要“贴着人物写,跟着生活走”,塑造人物是文学创作最根本的任务。莫言认为,法制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少有精品,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创作者的目光往往被案件本身所吸引,他们用大量的笔墨和镜头表现的是犯罪过程和破案的过程,而忽视了电视剧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最根本的任务:塑造人物。当然,紧张惊险的情节和激烈的对抗动作,是法制题材电视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所谓法制题材,也就跟一般的社会生活题材没有什么区别。

莫言提醒,检察文学中的人物塑造还要避免脸谱化。“检察官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的思想并不是永远高尚,他与我们一样,有时也会产生卑下的感情,但他总是能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着他的高尚。”莫言说,“而且不光是检察官,反面人物、次要人物同样要如此,必须避免将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倾向,要把犯罪嫌疑人当人写,写他们的情感世界,写他们作为一个人正常的感情,写导致他们走向犯罪道路的社会原因,甚至要写出他们思想深处未泯的良知和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

关于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态度,莫言一直在提倡。对于公检法系统的坏人和阴暗面,没有必要回避,如果是剧情的需要,就要放手来写。要表现出一种敢于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必然的,那就是所有的坏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要锁定观众的目光,你就必须拿出真的和好的货色。莫言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贪官到了哪一级,就应该允许写到哪一级;社会阴暗到什么程度,就应该允许写到什么程度。

猜你喜欢

笔会副刊文学创作
少年笔会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