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安全关,“限量”不如“保质”
2016-07-06王丁棉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4期
王丁棉
有12个变革致命点可部分勾画2015年奶粉行业的基本面貌:三聚氰胺要了行业信任的命;频出新政要了中小企业的命;洋奶粉要了国产奶的命;大企业要了小企业的命;
常温奶要了巴氏奶的命;还原奶要了纯牛奶的命;万头牧场要了奶农散户的命;企业失信要了行业的命;电商要了传统模式与渠道的命;婴童店要了KA店(一般指大型超市、卖场)的命;新希望、君乐宝要了高价一族的命。
为进一步整顿奶业乱局,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国家频频出台乳业新政,包括2015年对《食品安全法》进行重新修订;2016年4月1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明确规定2018年1月1日后国内销售的婴儿奶粉,包括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的婴幼儿奶粉,须通过配方注册审查获准;三是国家食药监总局6月8日公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
近些年来,几次重大政策出台都曾引发行业或市场大洗牌。“奶粉”新政的出台,无疑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和整顿市场乱局,堵死“一厂多品”的出口和贴牌生产代加工的渠道,对一些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不强,依靠代加工求生计的,这就直接意味着“关门”。
可预期的是,将有大量配方被打入“冷宫”,这将加速市场淘汰率,有利于淘劣存优和国内外品牌的同场公平竞争。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旨在通过限制企业配方数,减少企业恶意竞争。我认为,乳粉产品的质量安全与配方数量无关,与配方质量才相关。控制限制配方,不能达到从数量上抑制进口奶粉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