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真正沁入学生的心田
2016-07-06曾春华
曾春华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诵读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指导阅读,训练语感;二是通过诵读,提高写作能力;三是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四是通过诵读,加深理解;五是通过诵读,发挥想象;六是通过诵读,形成技能。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诵读这种教学方法并未体现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人们对诵读课文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甚至以“死记硬背”之名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是缺乏正确的诵读方法,以至出现“小和尚念经”的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诵读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指导阅读,训练语感
在语言能力中,语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手段。我们应通过诵读指导来加强语感训练。诵读是一种语文基础训练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吟咏、体味,逐步形成语感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感悟语言,细嚼慢咽,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及其情感,达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从而获得审美感、情趣感、趣味感,逐步形成语感能力。如读《桂花雨》中作者回忆童年摇桂花的乐和桂花香的情境,我们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出文中无穷欢乐和纯朴的思乡的意义,伴随着这种感悟的内渗与积淀,学生的言语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进入课文中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在进一步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中领悟形象的意蕴,主要的形式还是诵读,反复诵读,深吟浅咏。
二、通过诵读,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之一,被誉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极好地阐述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手笔,是文道结合的典范,有极强的可读性、赏析性。学生如能反复诵读,在读中赏、赏中析,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能读出点“眉目来”。蜜蜂酿蜜,需博采百花,涓涓细流,方能汇成江河。作文也如此,诵读能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久而久之,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存手,左右逢源。
三、通过诵读,积累知识
语文教学要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必须不断积累词语、丰富词语。背诵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巩固语文知识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呢?诵读是背诵的基础,要背诵,首先就离不开诵读。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要通过诵读,理解和揭示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的主旨有清楚的认识,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明晰的轮廓,在诵读的时候,就能理解融合知识,要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四、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诵读的直接目的是加强记忆,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而只是理解才能更好地记忆。在语文教学中,对字、词、句以及篇章结构要理解、运用,就必须朗读、背诵,也就是记忆、体味,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其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记住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它、运用它,而在运用之中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五、通过诵读,发挥想象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名家手笔,凝聚了作家高度智慧的结晶,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之中是不可能完全说明白的,其中的思想、情感、哲理也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完全的,在教学中也只能点到为止。不会给学生读的空间、想的空间,学生体会不到美的意境的,百读不厌方能豁然开朗。好的诵读能把作品的思想、形象渗透进学生的心灵里,起到任何讲解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六、通过诵读,形成技能
诵读并非仅仅是把文章读出声就行了,而是要读出文中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这涉及读的技,诵读技巧主要包括:发音正确、清楚;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语速的快慢要适当;语气、语调要恰当;流利、生动、自然。
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应改变一味串讲的教学方法,读与讲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以听讲促诵读。其次,教师要重视范读。有感情的范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逐字逐句分析深刻得多。第三,诵读训练要处理好齐声诵读和个别诵读的关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度诵读,正确诵读,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归真返璞之举。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田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