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微时代下的“微画展”

2016-07-06廖丽琼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画展美术作品美术

廖丽琼

摘 要:在这泛网络化时代下“微画展”应时而生,微信的普及给美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微信的使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改写了画展的呈现方式和作品的生存空间。“微画展”的出现与繁荣是大众文化的狂欢,是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关键词:微时代;“微画展”;共融生存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四屛一云”技术打破时空界限让人们随时随地看一场酣畅淋漓的画展,而且你会觉得近在咫尺。现实生活中,微媒体,微交往,微生活,微信的传播越来越普及,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在这泛网络化时代下“微画展”也应时而生,微信的普及给美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只要打开微信朋友圈原本只有在美术馆、艺术展上能欣赏到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个平台就能轻松地看到。艺术也由此平民化地走进了大众。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的经典语“媒介即讯息。”微信作为传播的即时媒介工具,信息量之庞大,传递速度之快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自由地发布和细细地查阅。手指尖的点滑行为就实现了一次次美术作品跨时空的展示与传播。也就是说“微信给美术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交流互动平台,也将构筑起一种崭新的美术存在方式。”[1]“微画展”有着怎样的传播基础?它又有何特质?“微画展”对传统展厅画展有影响吗?传统的厅展会消失吗?诸多思考与疑问以至于更想近距离透视它。1

“微画展”的传播基础微信的普及发展速度惊人,用户数量庞大,受众人青睐。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正式推出微信。“经过近三年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超过20种语言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2]当下,美术的各个艺委会及各种交流群都有微信公众号,并不定时在线举办各种画展,在线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且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另外,微信传播的优势也很明显——移动性、即时性、交互性、快捷性、精准性、多样化、低成本、强黏性等。而“在媒体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更具整合性、兼容性与互动性,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几乎24小时不离身。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一种媒体像手机这样,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如此紧密地合而为一。”[3]可以说微信的使用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微信的使用也改写了画展的呈现方式和作品的生存空间。2

“微画展”较传统厅展的新特质首先是“在场”与“缺场”,观看方式时空突破。只要你身边有手机或者平板,无须亲临现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艺术作品展,还可以轻松在四个屏幕之间无缝切换跨屏流动观看,比如正在电视屏上播放的艺术展览片,同样可以在手机、电脑屏幕上观看。“微画展”搭建的是创意共享空间,旨在营造智能、自由、分享的创意体验。二是精英化主题。“微画展”选题必须 “提炼化”、“精英化”,独特的视角解读信息;另一方面是内容“精英化”,读者对于过长的文章其实并没有太多耐心去浏览甚至会感觉疲劳,因此要求内容短小凝练精悍吸睛;面对着众多的媒体公众账号,对用户而言经常浏览的也就几个,这使得读者在选择上也趋向“精英化”。三是展示方式多样性与交流评价新局面。“微画展”展示方式自由且经济。传统画展需要大型的展场,媒体的大肆宣传;需要政府官员出席剪彩活动,权威专家上台致词与同行的捧场,而微画展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一切可在轻松悄然中完成。在微信平台上,美术作品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多方位的立体展示。微信平台的展示形式多样化,艺术作品成系列的整体性地展出,也可以单幅画配以美术笔记,图文并茂地呈现;创作者也可以让步骤图与最终作品并列呈现,并配以文字诉说自己的创作构思及创作过程。也可以让创作原景象与最后完成品对比展出,再现创作现场和创作状态,披露自己的创作心境和创作感悟;在这个平台上创作者和观者能进行随时随地交流,改变了以往创作者只有到现场才能与观众交流的常态。这种“面对面”的即时在线交流,话语权不光是专业人士的评说,也可让非专业人士评头论足。不管是普通观众的点赞、鼓励、建议也好还是缺乏专业深度的点评与批评,敏锐的创作者都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从而受到启发,并更清晰地内窥自身。四是参与广、易复制、可推广。“微画展”让普通人不受身份高低的影响和画风的局限,各層次的美术作品都可得到自由地展示,并通过朋友圈的复制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与分享,并从中实现各自应有的社会价值。美术作品从此也脱去了神秘的面纱,以亲切可人的姿态走进身边的朋友圈,走进平常人的生活世界。3

“微画展”与传统厅展共融发展及反思“微画展”打破了展览的阶层固化壁垒。在传统的美术展示平台上,传统厅展的美术作品一般是通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展示机会,而微时代下的展示机会是均等的。传统的厅展的评审机制也问题重重比如“评审规则和标准的不合理、随意性、艺术门派之间的相互排挤、集体评审意识的审美局限、个人的话语权把持、评审员的个人专业喜好等问题。一些优秀的平民美术家在官方美术和商业美术的游戏规则中艰难徘徊,甚至永无出头之日,而微信平台为其提供了相对均等的展示和传播机会。”[1]“网络媒体所带来的正是各民族国家、文明社会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这已经不是一个“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创造全新文化的时代。”[4]微时代下的“微画展”让文化更大众化更接地气。“微画展”打破了时空界限,凭借强有力的网络技术,几乎可以第一时间将画作图像、文字、视频立体化呈现在观者眼前。而传统的厅展有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观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入场观看,观看作品之时还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说“微画展”拉近了与人们沟通的距离,拉进了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微画展”的出现与流行备受画家的青睐,美术作品的数字化生存现象俨然成了舆论的热点。如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微画展是否能取代传统厅展?回答显然是不能。“虽然在发布和传播速度等方面,传统媒体不及新媒体.但是在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上,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具体到美术传播,其未来的发展或许也将出现两极化的趋势,一端是新闻快餐,一端是文化大餐,但必须都是有营养、有价值的美味佳肴。”[5]“微画展”也有自身的弊端,一是传播门槛比较低,各类人员的创意作品良莠不齐均可以得到展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艺术作品虽然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但这种需求只是一种寻求官能快感的娱乐追求,长此以往势必阻碍了美术作品数字化生存的深层次发展。另外对于作品的评价意见种种,话语多元当然并非坏事,但是在一些审美问题上意见分化大甚至美丑颠倒难以形成共识,这种异化虽然迎合了现代人自我表现和猎奇的需要,但对美术作品认知的片面浅薄,这种浅薄浮躁背后背离了美术作品的本质功能。显然,与传统厅展的精品展相比“微画展”更显浅薄化和碎片化。另一方面,“微画展”上的作品是影像的产物,只是原作的类像,虚拟的现实,它和现实存在的作品还是存在差距。单从感官上来看,人的感觉方式是由原来的直接层面转向了间接层面,给人时空不同构的新感受。某种程度来说在感官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是缺少了对原作欣赏的直接感悟及震撼。“微画展”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它的普及扩大对画展起了巨大宣传与传播作用,与传统厅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互相发展。“微画展”以新闻快餐形式第一时间送达到观者眼前,是从个体出发的主动审美的亲近。而传统厅展虽然难以接近但是唯美的,是经典艺术。“微画展”的出现与繁荣是大众文化的狂欢,但是大众的狂欢取代不了对经典的宁静欣赏,它只是从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为学范式。参考文献:[1] 宋永进.“微时代”下的美术存在[N].美术报,2014-5-17(003).[2] 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 政务微信纳入考核指标[DB/OL] . http://tech.qq.com/a/20131128/014118.htm.[3] 黄鸣奋.论泛网络时代的微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4.[4] 陈瑜.反思“微时代”的意识形态——兼与汪民安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4(12):53.[5] 徐红梅.以价值为核心的媒体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美术传播[J].美术观察,2016(3):9.

猜你喜欢

画展美术作品美术
卡通画展
创意美术
『六一』画展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小小画展
美术作品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