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生活内容的变迁对其舞蹈艺术的发展影响

2016-07-06张蕊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发展

张蕊

摘 要:鄂伦春族以传统的游猎生活为主,狩猎是其主要的生活来源。而在漫长的狩猎生产实践中,鄂伦春族创作的歌舞形式类别多种多样,具有很多歌谣、童话等题材和内容各异的民间口头文学。鄂伦春族是一个有本族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鄂伦春族的舞蹈大致可分为: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一般都是边歌边舞。

关键词:鄂伦春族;生活内容;舞蹈形式;发展

鄂伦春族舞蹈来源于生活,体现的都是鄂伦春人的生活内容,由于生活地域的偏僻与生产方式的单一,民族舞蹈多以模拟动物姿态的自娱性歌舞为主。每当狩猎归来,一家老小围篝火饱食猎物后,便随歌起舞。其中,广泛流行的《鄂呼兰,德呼兰》就是既能歌又能舞的一种乐曲。《吕日格仁》也是伴随领唱与合唱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表演时节奏由慢到快,众人牵手顿足,并时有呼号。

1 鄂伦春族主要的舞蹈风格

鄂伦春语“舞蹈”称为“吕日格仁”。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劳动生活性、仪式性和宗教性四大类。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詞曲,即边歌边舞,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土步法等。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还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节奏呼号。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极其的大型舞蹈。此外,还有“布谷鸟舞”“熊斗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的舞蹈。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如嫩舞”,主要表现狩猎后高兴地将猎物驮向马背的情形;“红果舞”表现妇女采集红果时的欢笑场面;“鲁力该嫩舞”场面较大,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左右跳动,欢快无比。

2 鄂伦春族的歌舞生活

鄂族人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拥有的丰富的音乐生活,吕日格因是鄂族最主要的歌舞音乐形式。鄂族人在狩猎之余,支起“吊锅子”点燃篝火,一边喝酒吃肉,一边围着熊熊火堆跳起热烈的篝火舞。在传统狩猎生活中,它具有御寒的功用。鄂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口头文学是鄂族最丰富的文化产物,摩苏昆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种类,有神话传说、演唱者自序两方面的题材。并且摩苏昆说唱形成的规模大小不一,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多是表演者的自发性行为,是鄂族人喜爱的一种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格依哈恩则是鄂族人的宗教音乐类型。原始宗教萨满在鄂族人的心里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在萨满跳神时,萨满要手持文图文,边唱格因哈恩,边击鼓,歌曲伴着节奏起伏,舞步随鼓点或漫步或急速地旋转,围观者随唱或帮腔。

其次,鄂族人在狩猎时期,游走在广阔的大山林海之中,不但有宽广的胸怀,还具有山一样的品格和特性,使鄂族传统音乐独具特征。在表现性能上,鄂伦春传统民歌高亢豪放、柔美回荡,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斗熊舞》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其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模拟黑熊在搏斗时的一种动作,较粗犷简单;二是由于鄂伦春人早期对熊的崇拜,认为熊和他们有着血缘关系。鄂伦春人对熊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雅亚”即祖父或“太帖”即祖母,有的地区又称熊为“阿玛哈”即舅舅或伯父之意。过去对熊也有禁猎的习惯,猎人为了自卫打死熊,也要举行一套完整的风葬仪式进行祭祀。

3 农猎转型时期的歌舞生活

农猎方式随着鄂族人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既明显又细微,既新鲜又脱离不开其传统形态。首先,柬达温基本延续了狩猎时期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但是受新民歌创作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题材上,增添了对下山定居后过上幸福新生活的歌唱以及对山林、河水、游猎生活的怀念和回忆。在音乐形态变化上,受周边各民族音乐的影响和渗透,使柬达温具有了可变性。其次,在农猎生活状态下,吕日格因已经发展成比较单纯的娱乐性歌舞音乐,真正意义上的御寒功用已不复存在。只有在节日聚会、出外游玩野炊时,才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打猎生活的场景,跳起舞蹈唱着吕日格因,形成一片欢歌笑语。而随着下山时间不断地增长,鄂族人内部交流与外界沟通的主要语言变成了汉语,所以这个时期表演摩苏昆的歌手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减弱,同时,定居后各种文化类别的交流频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摩苏昆渐渐消失。

4 生活内容的变迁对歌舞的影响

作为我国仅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被誉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森林特色的民族文化。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孟玉珍曾表示,深入挖掘整理鄂伦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研究北半球渔猎民族的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淡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加强保护迫在眉睫。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和旅游业,以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歌舞活动为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藉以招商引资,传统民间舞蹈就成为这一活动中最易改造、滥用的对象。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各地传统民间舞蹈面临着源自不同层面的肢解与破坏,有的是舞蹈风格的转变,有的则是民族属性的异化。而这些粗制滥造的“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原生态舞蹈”,千篇一律的舞蹈创作手法、大同小异的表演形式,除了引发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让大家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外,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找到心灵的家园。相反,它最终将导致传统民间舞蹈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日渐失去本真形态,影响了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健康发展,这是令人万分担忧的。

古老的舞蹈是鄂伦春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他们以歌舞的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舞祭神、祭祖,是对神灵和先民们的一种敬畏和缅怀,以此来激励现世的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命与生活。所要强调的是,这些古老的音乐、舞蹈都依附在各类浓郁的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活动和仪式当中,这是它们所依存的根本土壤。同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舞蹈艺术,又在这些重要民俗事项和仪式中起着支撑作用。人们通过舞蹈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与崇敬,体现着对族群文化的内在的认同感。所以,只有保护好那些重要的民俗事项和仪式,才能较为完整地保护好鄂伦春族的文化。只有尊重民俗、顺应民俗才能使传统民间舞蹈充满生机和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向晨.鄂伦春族民歌[J].中国音乐,1984(03).

[2]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 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发展
鄂伦春族服饰的符号特征与文化内涵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