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思你要猜
2016-07-06林红
林红
有些心理问题,缘于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的关爱是不同的……
我们常听到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啊!”事实是,家长做所有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时,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家长或其他养育者要懂得随子女的心理发展而调节养育方式,满足其各年龄阶段的需求。
幼儿阶段
1岁到3岁左右的小孩称为幼儿。幼儿最大的特点是开始能自己走动,喜欢在四周环境中行走并探索、开拓活动范围,结束与养育者完全依赖、寄生的情况。幼儿开始能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能用简单的语言与他人沟通,成为家庭的一分子,参与家庭日常生活。
这个时期,幼儿的自我功能刚刚建立,他们在心理上开始意识到他跟周围人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喜欢自作主张,不喜欢听他人的,呈现“第一反抗期”现象,喜欢跟他人争执,发挥自己否定他人的功能。随着言语的初步发展,孩子学会说“不”字,否决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会向大人要东西,或者拒绝听从家长的要求,家长要他吃饭或睡觉时,他会说“不”。
儿童在这个阶段很喜欢表达“我自己做”或“让我来做”。当孩子的独立性开始萌芽时,照顾者要多加鼓励,应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允许孩子作出自由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否则,孩子就可能时时处处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
学龄前儿童
3岁到5岁左右是学龄前儿童期,孩子的麻烦较少,较容易带,而且是善谈、可爱、淘气的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非常迅速,开始大量向外界学习,增加更多的生活经验,并且养成自动、自发的心理与习惯。
学龄前儿童愿意自己尝试做事情,做事失败的话很容易感到难堪或内疚。如果由于做得不对而经常受到大人的批评或嘲弄,他们很可能拒绝尝试新事物以避免令他们难受的感觉,养成谨小慎微的处事态度。因此,照顾者不要只有当孩子成功时才表扬他们,只要孩子学习或尝试新事物,家长就要表扬他们,而当孩子尝试了却失败时,照顾者要安慰他们,不让他们因事情做错了而过分羞愧和自责。
学龄儿童
6岁到12岁的学齡儿童刚好是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焦虑会逐渐升高。焦虑可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两种类型,由于特质焦虑主要是和个体人格等相联系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特质焦虑的影响不大,但对状态焦虑水平的影响要明显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遭遇外界压力或突发事件时,寻求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是面对不良情绪的重要方式。
青少年
青春期大致指12岁到17岁左右。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开始转换,虽然仍然依靠家庭,但却开始追求独立,更希望突显自我。因此,这时他们在遭遇外界压力或不良事件时,会更多地寻求自我解决和同学朋友的支持,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还想多走出去,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由,以便与朋友交往。照顾者要跟青少年子女商定新的规定,比如每天按时做家庭作业,周末或晚上外出玩;花零用钱的额度;可以穿什么样的衣服,如果是女孩是否允许她们化妆等等。作为照顾者,有责任帮助青少年子女对事情作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