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黄土隧道涌水水文地质勘查
2016-07-06邱代平
邱 代 平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 晋中 030620)
富水黄土隧道涌水水文地质勘查
邱 代 平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 晋中030620)
摘要:介绍了山西吉河高速公路乔原隧道的工程概况,对该隧道进行了水文地质勘察,计算分析了隧道的涌水量及涌水补给来源,为隧道后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据。
关键词:隧道,地质钻探,涌水量,潜水
0引言
黄土是最新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在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其中黄河流域为最主要的黄土分布区,约占总面积的83%。黄土在我国因分布广、范围大、性质特殊,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高速公路不可避免的需穿越黄土地层,富水黄土隧道开挖后易造成围岩泥化,基底变形,沉降量增大等危害,使隧道发生病害。因此,黄土隧道涌水水文地质勘查对隧道设计、安全施工和运营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富水黄土隧道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正确查清隧道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涌水量有利于隧道后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安全。
1工程概况
吉河高速公路乔原隧道位于乡宁县昌宁镇乔原村东侧约20 m,设计为左右分离式,隧道左右线均属长隧道,总体走向呈西北—东南向,两洞中轴线最大间距约32 m。右线洞体全长1 626 m,左线洞体全长1 572 m,洞体最大埋深104.2 m,设计洞宽10.25 m,洞高8.632 m。洞室围岩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
2014年10月隧道贯通。贯通后,由于洞体内出现滴渗水现象,隧道边墙出现开裂,隧道涌水量采用三角堰对进出口中央管沟进行观测,左右洞总涌水量为81.3 m3/d。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勘查有利于隧道后期采取的针对性治理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安全。
2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出现病害后,在隧道洞身段取样14组,进行土工试验分析,洞身围岩为粉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局部夹粘土,饱和度85.3%~100%,平均为95.76%;塑性指数Ip=12.6~18.0,液性指数Il=0.04~0.50,呈可塑~硬塑状态。
3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蚀、冲蚀作用下,四周冲沟发育,沟深坡陡,沟间多有残塬分布。以龙皮、乔原、中阳村和龙皮、乔原、敛子村两线为分水岭,将隧址区分为中阳北沟、石涧沟、内阳沟三个水系。
隧址区东北为一个连续的黄土塬面,塬面东北高西南低,调查区内其面积达2.80 km2,黄土塬上部为湿陷性黄土,其下为粉质粘土夹钙质结核,为大气降雨入渗提供了较好的储水条件。大气降雨入渗后,部分形成潜水,潜水由东北向西南径流补给,隧道建成后,隧道底板低于潜水静水位线,潜水侧向补给隧道,形成隧道涌水。
隧道穿越中阳北沟1号、2号、3号支沟下游,支沟排水条件极差,雨季大气降雨形成地表径流,直接入渗补给下部潜水。
4水文地质钻探
在隧址区内布设水文地质孔3个(SK1,SK2,SK3)、观测孔1个(GK1)。
经抽水试验确定Q为渗透流量,m3/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h为动水位线以下含水层厚度,m;r为钻孔半径,m;S为抽水时的水位降低,m。
本次抽水层位为粉质粘土夹钙质结核,钻孔均进入基岩不小于10 m,地表水与钻孔位置关系为远离地表水,试验井类型为完整井,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渗透系数采用裘布依理论式(1)计算:
(1)
影响半径采用库萨金经验式(2)计算:
(2)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结合抽水试验数据采用迭代法进行计算,经计算SK1钻孔K=0.003 183 m/d,R=5.18 m;SK2钻孔K=0.004 473 m/d,R=12.73 m;SK3钻孔K=0.004 827 m/d,R=3.35 m;GK1钻孔K=0.005 587 m/d,R=19.56 m(见表1)。
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的腐蚀性为微腐蚀。
5隧道涌水量计算
1)涌水补给来源。
隧道涌水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属潜水。隧址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在黄土塬区入渗补给和隧道顶部沟谷入渗补给。经计算:隧址区东北塬面大气降雨平均每天入渗补给潜水量Q=437 m3/d,隧道顶部沟谷大气降雨平均每天入渗补给潜水量Q=50.89 m3/d。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14-0165-02
收稿日期:2016-03-02
作者简介:邱代平(1985- ),男,助理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