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省长的乐善人生
——《阅读徐山林》读后
2016-07-06陈四长胡运森
● 陈四长 胡运森
一位老省长的乐善人生
——《阅读徐山林》读后
● 陈四长 胡运森
作家和谷历时三年时间,完成的长篇纪实报告《阅读徐山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简朴隽永的文笔,翔实记述了徐山林八十年人生的奋斗经历,以及他的为人、为官、为文、为善的精彩故事,读来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徐山林出生于陕南安康一个小盐商家庭,自小丧父,备受苦难,只有高中学历的他,16岁从基层干起,历任区团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区专员、地委书记,直到陕西省常务副省长、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凭借才能与德行,实实在在做事,造福一方百姓,在陕西政界和民间赢得广泛的口碑。
也许是经见了太多的领导干部退休后不能守正的事实,阅读中,我们对徐山林两次从一线“退下来”的选择深为敬仰。
1996年从常务副省长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徐山林作了三条规定:第一,不干挣钱的忙事;第二,不干享福的闲事;第三,要干一点扶贫济困的善事。徐山林的这“两个不干”和“一个要干”,反映了他为官的清醒和忧民的情怀。当时,一些老板请他做独立董事,当高级顾问,许诺给他发高工资,他深谙其中的玄机,人家是要利用他的剩余价值,去给他们办那些难办的事。不干挣钱的忙事,自然不为金钱羁绊,不受商人左右。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又是个深入实际的人,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跑遍了全省107个县区,对社会底层困难群体的生存环境深有了解。他认定了干就要干扶贫济困的善事,他选择了慈善工作。
徐山林是陕西现代慈善事业的创始者和开拓者。1996年,在他的倡导下,与其他老同志共同发起成立了陕西省慈善协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凭借深孚众望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他多方筹集资金,为慈善事业“化缘”。在他的率领下陕西省慈善协会坚守公益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秉持安老抚孤、济贫解困的宗旨,在资金筹集上,创造出建立“留本捐息”慈善冠名基金;在弘扬慈善文化上,创办了《善行天下》杂志,成立了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在项目建设上,探索出符合陕西实际的“南桥”“北水”“两扶”“三助”“三大节日救助”等慈善工作模式。尤其是在陕南山区实施的慈安桥项目,成为陕西慈善的一个亮点,从1996年启动到2012年底,省慈善协会在陕南捐建的慈安桥已达上千座,遍布秦巴山区的沟沟壑壑,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安全桥、幸福桥、致富桥。该项目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荣获“中华慈善奖”。“助医”“助学”和“三大节日”等救助项目已成为全省联动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最受百姓欢迎的品牌慈善项目。
徐山林常说“倡善者,先行善事。”他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安康县(现为汉滨区)大同镇双兴村的张林三兄妹,父母一个月内相继病逝,遗下三个6到11岁的孤儿,陷入绝境。徐山林从一位记者来信中得悉这个情况,立即提笔回信,托人给这三个孩子带去米面油和800元钱。此后逢年过节,徐山林夫妇不忘给这三个孤儿带去现金、衣物和学习用具;孩子到西安来,他让女儿女婿轮流陪伴着游览省城。在徐山林夫妇的不时接济和悉心关照下,三个孩子如今都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
2001年3月,年满66岁的徐山林从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省委省政府决定请他做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徐山林认为,给省委、省政府做参谋,能为陕西经济发展出谋献策,是一件兴陕利民的善事。徐山林熟悉省情,善于思考,具有独立见解。受命担任省决咨委主任后,调动智囊力量,为陕西经济发展出了许多大点子、好点子。就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三大区域,四大基地建设”的建议;就陕北能源基地建设,提出“煤向电转化,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向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的方针;就水资源调剂利用,提出“引汉济渭”的构想……这些建议,眼界开阔,富有新意,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陕西经济发展中起了大作用。
徐山林说他退下来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做慈善,一件是做决策咨询。其实,“藏一角”也是很精彩的一笔。徐山林把几十年收藏的邮票、钱币、书画、门券、书籍等万余件藏品全部无偿捐给故乡安康。这些藏品中,有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区,以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0年的全部邮票,书画作品中有不少是名家作品,价值不菲。市场出售,他从未想过;留给子女,也不符合他的初衷。在他看来,这些藏品是社会财富,它来自社会,最后理应回归社会。他毅然决定把全部的藏品捐给家乡的安康博物馆。这是何等高标的境界和胸怀!难怪时任省长陈德铭如此称赞:“你倾心慈善,献身大爱,扶危济困,功莫大焉!这些弥足珍贵的藏品,传承着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精华,必将在安康这块青山绿水之中,萌发出脉脉的文化意蕴,熏染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七十六年前,毛泽东在吴玉章60寿辰时做过这样一段祝词:“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从和谷文学报告中阅读徐山林,我们又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这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