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差
2016-07-06刘国林
● 刘国林
心差
● 刘国林
求。心里自然也没有什么落差和不平衡。
90年代初,到《中国社会报》工作。下去采访开始有人接待,虽说大家对媒体比较重视,但比起掌握行政权力的机关还是要差一些。记得那是一次和报社一位同事出差去西南某省发生的一件事。入住后,过了晚饭时间也不见人影。心里还犯嘀咕:“就是不请我们吃饭,至少要见见面打个招呼吧。”过了一会儿,对口接待的一位省厅处长才赶过来,并连声表示歉意。仔细想来,人家公事公办也没什么欠你的。交谈中才知原委。原来,某部一个司的一个科级干部要从邻省赶来,厅里领导已派人到省界去接,等人到了之后再请我们一块吃饭。啊,原来如此。我嘴上没说,心里却感到很不平衡。“好歹我也是个副局级的副总编辑,难道还不如一个科级干部的地位?”显然,那个司对省厅的重要性要比我们大得多。我的同事听后愤愤不平,我们决定“罢宴”,到街上去吃过桥米线。来的处长左右为难,怕在领导那里不好交差,死活劝我们一定要去吃这顿饭。席间,我们没说一句话,心里并不痛快。这无疑是一种“心差”,当时的风气已开始渐变,如果还像第一次出差那样,谁的心里会有这些想法呢。人家不请你吃饭你闹心,人家接待“不周”你愤怒,这恰恰折射出由于风气变差、变坏,对人们心灵的侵蚀有多大!
再后来,调到出版社工作,虽说也是堂堂正正的正局级事业单位,我这个当社长兼总编辑的,也不过是一介“书商”,面对生产商印刷厂,面对购买商新华书店,时时处处毕恭毕敬,凡事要求人,稍有不慎就要影响单位利润和职工利益。还哪有机会和条件挑剔人家接待不周和渴求人家宴请你呢。既任其职当适其俗,慢慢也就变得适应了。但在观念上似乎亦有所改变:“管它地位不地位,挣到钱,大家腰包鼓了,不一样扬眉吐气吗?”
再再后来,到慈善机构的社团工作。虽说这是个无职无权单位,但总是要与各地的会员单位发生密切的关联与合作。尤其像我们这样全国性的慈善机构,它的一些大的项目和捐款总是要无偿地分拨给地方。由于感情加利益使然,合作单位在接待上势必显得很热情,并把它看作是“争取外援”的良机,时不时地还会送些小礼品、土特产,自己受之,似乎还感到心安理得。“世风尚如此,众浊我何清?”殊不知,此风不煞,长此下去势必脱离人民,思想演变,个别者甚至会滑向无可挽救的万丈深渊!
这次海南行是我近30年来第8次入琼。与前7次相比大不相同。以前因全系公出,有人接待有人陪。那年月受对方邀请顺路看一眼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似乎很平常,没有人把它上纲到“公款旅游”的高度。何况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眼,并未主动提出什么特殊要求。什么亚龙湾、鹿回头早就没什么印象了。关键是“公务员该不该利用身份地位享有特殊权利,该不该无偿地花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行方便”的观念淡薄了,消失了。
这次旅游,纯属私人活动,是地地道道自己做主、自掏腰包的自由行。因为老伴和两个妹妹平时很少外出,从取票登机到入住酒店,从景点选择到安排食宿,“组织工作”几乎被我一个人包揽了。我既是领队,又是服务员、导游员兼司机。我们在三亚除了饱览令人倍感舒适惬意的海湾外,还沿着新修建的环岛高速路往返300公里去了趟难得一见的兴隆热带植物园!看到三亚、海南这些年的巨变,心中感到由衷的高兴。
更感到欣慰的是:远离了官场世俗。不再把别人接来送往作为衡量自己身份地位的价值尺度。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本从民间生,何与民不同?不要总以为自己大小是个“官”,就端着架子,忘记了吃几碗干饭。美国总统下来回到自家庄园,不照样可以做农活吗?挑战锻炼了自我。虽说年近古稀,凡事亲历亲为,既有一种付出后的成就感,也是一种乐趣。在海南,朋友、同学和往日在职时的同事并不少,但一个都未见。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实则少打扰两方便。打了招呼见见面,千里相逢,人家总要招待一番。这既添麻烦又占时间,莫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况真情不在酒肉间。
公私分明,本来就是我们党的好传统。风清气正,不仅是民所盼,更应成为官所为。这次旅行,心里特别踏实,硬气。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平民原点,“心差”自然消失殆尽。因为普通百姓,他们从未获得也未想过有什么特权,用自己劳动收入去消费,才玩得痛快,活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