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的主要根源B
2016-07-06杨阳
杨阳
一、教学组织的差异
幼儿园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法,即让幼儿看到许多有关活动的现象,让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去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主导活动又多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主,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幼儿在玩中学,教师的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教师则多采用演绎法,即教师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用例题来证明此规律是正确的,而且教学活动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责任或压力。这一过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过程正好相反。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
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有利于幼儿以后的正式学习。在幼儿园,小孩子主要是培养喝水、休息、睡眠、吃饭、上厕所等生活作息规律和基础的智力活动,没有严格的学习任务,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上课形式多样,小孩活动较为自由,学习压力不大。而小学的教学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其抽象性相对较强,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小学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小学生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小学生上课时要求认真听讲,不准搞小动作,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有考试和考查,学习压力较大,竞争性较强。
三、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的差异
在幼儿园,教师无时无刻不对幼儿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评价,教师对幼儿评价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幼儿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自信心培养的萌芽期,幼儿对自己的认识与态度是模糊的,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估,往往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因此,幼儿教师的形成性评价更多,而且以正面评价为主,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而在小学,教师往往更多的是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孩子们也有了学业要求,要采用测验、考试等评价方式,达不到60分,就会“不及格”,孩子的压力自然增大了,自信心也时常受到打击。
四、相关时间的差异
从入学时间来看,幼儿园规定的入学时间较为机动灵活,幼儿可以随时入园而不受约束,小学有严格的入学时间,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从教学时间来看,幼儿园大班末期每天上课2~3节,每节课3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开始便每天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科学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高年级一般是25分钟,而实际中每节课都是40分钟。对于低年级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从休息时间来看,幼儿园的休息时间多,而小学的休息时间相对较少,自由、自主也相对幼儿园受局限和约束。因此,为了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五、生活环境存在差异
儿童在入学开始容易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焦虑。自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交往的范围和对象都在扩大。幼儿园活动室甚至园内的公共区域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桌椅可以随时移动,有着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活动区域,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桌椅,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只有一些文字语言,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
六、人际关系有差异
在幼儿园,教师往往充当了多种角色,他们不仅是教育者,更多的时候更像是慈母、游戏伙伴。他们不仅关心孩子能认识多少字,更多的是关心如何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在她们眼中孩子就只是孩子,她们的任务是陪孩子们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幼儿也有许多机会与教师自由地交谈和交流,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幼儿园的伙伴关系往往容易相处,容易产生信赖、协作的关系。在小学,小学教师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对孩子的学业提供帮助,与孩子之间是师生关系,在教师眼中,孩子被当成了“学生”,教师主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在生活上并不会常常与孩子们在一起,教师固然也会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因其学业的影响,教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在同伴关系上,幼儿入小学时,需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的新同学,原来在幼儿园中一切平等、民主、自由的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学习中增添了许多竞争的因素。儿童必须与人友好相处,才能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从而很好地适应环境。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入学后能减少骤然进入陌生环境所产生的交往困难,更快地适应小学生的生活。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