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研读中前行B教学反思中成长B

2016-07-06许晓捷

新课程·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许晓捷

摘 要:怎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定要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既要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达到高效和谐。

关键词:研读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成长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只有理解算理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算法自动化。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算法是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数位)对齐,从低位(末位)算起。因此,确定本节计算教学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重点是掌握算法。

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教学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这样安排是为了沟通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散计算的难度。因此,在第一次授课时我通过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小数计算方法,学生有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很快就能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貌似效果不错,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迁移,由于小数数位相同,学生将小数点对齐计算,和将末尾对齐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中,就出现了将小数的末尾对齐的情况。虽然教材这样编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经验,但是仅仅教学例1也许不能很好地沟通小数加减法的算法与算理。于是在第一次授课后,我决定将例1和例2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是增加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创造的起点。我翻阅旧版的四年级教材,旧版教材的小数加减法的例题是奥运会跳水比赛成绩的素材,而新版的例题是书城购物的素材。为什么教材要改变例题呈现的背景?我认为,2004年的奥运会离学生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可能出生不久,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学生对人民币单位也非常熟悉。教材这样改变既是为了贴近学生生活,更是为了方便学生利用人民币单位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这也许就是我教学设计可以出发的起点吧。

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利用人民币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寻算法.我让学生分别计算4元5角3分加2分,4元5角3分加2角,4元5角3分加2元,是多少?让学生说明每次计算的2和谁相加,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以实际情境为依托明确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4.53+0.02,4.53+0.2,4.53+2来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易到难,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于是第二次课上完之后,我又重新调整教学思路。第三次的教学设计仍然是利用人民币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探寻算法,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中去书店购物的情境,和学生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而且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地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练习内容有“小明去商场购物和小明体重统计图”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渗透了估算的意识,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学习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教学我感到教学设计中,教师怎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去突破教学重点;怎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是需要我思考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我想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总是一种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那就没法。”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必不可少的媒体。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是只能呈现“结果”的材料,作为教师就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通过深入地研读教材,可以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怎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定要我们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既要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达到高效和谐。当研读教材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时,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我们的课堂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打造出灵动的课堂。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