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B
2016-07-06罗晶晶
罗晶晶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打好基础是关键,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道路。数学又是小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刚刚具备认知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学好数学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其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数学学习和教学难度大,这就需要有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提出的对话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并研究其对策以及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小学数学;对策研究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中,课堂教学都遵循着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而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仍然较多地采用了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的知识只能一知半解,无法完全理解其含义,这也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以及课本之间对话,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一、对话式教学的含义
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对话为精神的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和和谐的关系,教师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构建教师、同学和课本之间的桥梁。
对话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在与教师、同学和书本的对话中去获得知识,更有一种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同时教师要能够适当巧妙地利用对话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乐趣和快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提升,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提高。
二、对话式教学的教学对策
1.师生对话。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高高在上不敢亲近的感受,更不敢拿着学习中出现的疑惑去与教师讨论,教师也不会与学生进行讨论。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对话式教学法,给学生和教师创造了条件,教师不拘一格,愿意去与学生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不懂得都拿出来与教师进行对话沟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变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例如,在探讨一些数学题目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解题思想告诉教师,并与教师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
2.生生对话。在过去的课堂中和课后,教师很少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问题的讨论,课后学生也很少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合作探究的关系。在生生对话中,教师要积极去引导和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开放思维,尊重别人的看法和见解。小学数学相对于别的学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少有学生能够独立地去解答和思考一道完整的数学题,这就要求学生之间能够相互讨论,探究数学解题思路,从小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中,倡导学生能够合作学习,进行学习的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也能够使学生全面进步。生生对话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3.生本对话。生本对话是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对话。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很多时候,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还不足以将数学学好,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己阅读课本的能力,自己能够与课本对话,读懂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生本对话也是对教师课堂上讲解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开阔其自己的视野。
小学数学是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才是关键,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书本对话,让他们能够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小学书本中,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求该正方形的周长。凭小学生仅有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道题,小学生可以阅读相关高年级的书本,来解决这类题目。
4.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其实就是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和回忆。数学的一些重要公式和概念要记住,以便于用时得心应手。小学生从小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需要熟能生巧。
三、对话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意义
对话式教学法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以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话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同时对话式教学也能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59-61.
[2]林松火.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15(48):88.
[3]杨步升.“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3(4):5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