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记者走边天界河水兵巡航北疆
——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官兵戍边卫国纪实
2016-07-06王忠辉王浩博田月飞
本刊特约记者 王忠辉 王浩博 田月飞
国防记者走边天
界河水兵巡航北疆
——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官兵戍边卫国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王忠辉王浩博田月飞
编者按: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是原北京军区唯一一支陆军船艇部队,常年担负着中俄边境管控、额尔古纳河船艇执勤与运输保障任务。近年来,大队党委坚持以强军目标为引领,紧紧围绕强边固防核心使命,聚力中心、从严抓建,全面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优良传统和边关特色文化铸魂励志,凝聚强军兴军力量;坚持真训实备,一兵一艇强素质、一招一式砺精兵,锻造坚不可摧的界河屏障;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热忱服务基层,营造拴心留人戍边环境;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以上摔下,正风正气,出色完成执勤、训练、保障等重大使命任务。大队先后被评为全军陆军船艇部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军“菜篮子”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团级单位、先进旅团党委,荣立集体二等功。大队全体大力弘扬“北疆卫士”精神,视边情如敌情,把界河当战场,兵撤千里不丢本色,船行万里不偏航向,把忠诚大爱洒在北疆界河,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北疆安宁。
在莽莽草原,他们趴冰卧雪、战天斗地,戍卫百里边防。
在滚滚界河,他们劈波犁浪、勇往直前,巡护千里航道。
在辽阔北疆,他们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守望万家灯火。
祖国北疆额尔古纳,自古是兵家要地,一代一骄成吉思汗在这里起兵西指,横扫亚欧大陆,吞并八方。
2015年,隆冬时节。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穿林海、跨雪原,下界河、上哨所,与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官兵一起巡逻执勤、站岗放哨,“零距离”感悟他们赤胆忠诚、敢于担当、牺牲奉献、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
他们忠诚尽责的信念如界河航标傲然挺立
“北疆的国土茫茫绿色,奔腾着额尔古纳河,忠诚的水兵以艇为家,日夜在守卫巡逻。爱心为航行开路,正义为舰艇掌舵,风雨擦亮了眼睛,马达带走了寂寞……”走进巡逻艇大队营区,嘹亮的“界河水兵之歌”在边防线上久久回响,时刻提醒新一代的年轻水兵们忠于职责、忠于使命。
“每一颗沙粒都是不能流失的国土。”大队边防一连三班长郑新军一脸严肃,话语掷地有声。
前不久,大队组织对界河沿岸我方一侧的护提进行加固整修,护堤上每一道细微的石缝,郑新军都要找细石子堵上加固浇筑。地方施工人员见了,都说他太较真:“修坝筑堤,要都像你这么仔细,啥时候是个头啊!”
郑新军认真地说,在北半球地心引力作用下,界河水流对河岸我方一侧冲刷力量更大,如果筑堤质量不高,国家的领土就会在不经意间流失……地方施工人员深受感动,打那天起,人人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用最高标准施工筑堤,决不让一粒国土流失。
北疆边防地处前沿,中俄两国隔河相望,两种意识形态似“岸对岸”“面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军地交往不断深化、沿边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北疆水兵们面临的政治考验现实而直接。听党指挥的根子扎得深不深、忠诚尽责的基础筑得牢不牢,成为每一名水兵时刻叩问自身的课题。
“对党绝对忠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大队官兵铁心向党、戍边卫国的信念意志从哪里来,精神源头在哪里?顶着白毛风,记者在小河子哨所找到了答案。
一走进哨所,班长刘世英和战士王鹏正埋头学理论、整理笔记。
记者随手翻阅一名战士的学习笔记,字迹工工整整,从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有原原本本的理论抄录,有真真切切的感悟体会,还有中肯入理的哨长点评。
大队政委高卫军说,大队管段地处意识形态斗争和“四反”前沿,官兵们时刻面临最直接、最现实的政治考验,大队党委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强固信念、铸牢军魂的“压舱石”,组织官兵深学党的创新理论,深扎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子,叫响“船艇听我话,我听党的话”,时时处处做到思想不迷向、执勤不迷航。
大队点多线长,人员高度分散,特别是夏季明水期,除了驻守在边境线上的连队哨所外,还有一些官兵分散在近千公里界河沿岸的数十个点位,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怎么开展?
见记者有些疑惑,高政委接着介绍说,他们结合实际创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开设“甲板课堂”“强军目标在边防、在界河、在哨位”等群众性学习实践活动,大队领导带头送课上船艇、上哨所,使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脑。
他们还结合戍边特点和使命任务,总结提炼出“劈波犁浪、勇往直前、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水兵精神,大力宣扬“精武标兵”满正峰等16名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官兵以身边典型为榜样,学传统当传人。
“伊木河是我军旅生涯的开端,是我成长成才的驿站,伊木河的故事需要有人来讲,水兵的精神需要我们来传承。”这是伊木河艇长任龙刚日记中的一段话。
夏季,额尔古纳河蜿蜒曲折,波光粼粼;冬季,冰封雪裹、静谧安详。然而,大队官兵警惕的目光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宁静的界河。
他们精武强能的信念如界河航标矢志不移
边防官兵正在徒步巡逻,察看界碑
守一寸边界,就要保一方平安。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和人民的如山重托,大队官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视边情如敌情,把界河当战场,让边境综合防卫管控和船艇保障能力同步提升。
“哪怕不及格,绝不丢品格。”2015年9月,军分区组织军事训练巡回比武,首长机关3000米考核前,大队组干股股长于汇海意外扭伤脚踝,有人建议从连队抽调干部替考,于汇海坚决反对。
考核当天,于汇海带伤上阵。虽然他没能完成考核得了零分,但大队凭借整体优势,夺得首长机关军事技能平均成绩第一名,还取得机动步兵排、边防步兵排以及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平时的严格要求,考场的过硬作风,让这个“第一”来得着实不易。大队长赵凤昌告诉记者,他们针对执勤管段蜿蜒曲折、水域多变、边情民情复杂、管控压力大的实际,坚决破除难不施训、险不练兵等“和平积习”,每年开训“第一仗”就是组织“三实”训练,大队领导打第一枪、投第一弹,新兵老兵同上阵,普训普考,人人过关。
记者跟随官兵执勤巡逻中发现,大队官兵都能自觉把战斗力标准在训练中立起来、在执勤中落下去。
一股寒潮过后,界河沿岸气温陡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来到一连采访,恰逢连队组织徒步巡逻,记者也跟战士们一同披挂齐整,前往97号界标附近巡逻。
风头如刀割面。带队巡逻的三班长于志超警惕地观察着界河沿岸,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一同巡逻的战士们说,于班长不简单,前不久在大队军事体育运动会摘得个人全能金牌,当场被记三等功!
记者颇感好奇,跟于班长聊起了比武训练的事儿,看似腼腆的他,一讲话就铿锵有力。
参加内蒙古军区特种作战骨干比武,由于同组战友体力透支,本来3个人负重的百余斤轮胎,于志超一个人扛起来走了25公里,因超负荷运动,导致右膝关节积水。第二天5公里武装越野比武,每跑一步膝盖都钻心地疼,他凭借过硬素质和顽强的作风,一瘸一拐跑完全程,最终夺得亚军。
从巡逻官兵口中,记者还了解到大队官兵人人点赞的“活航标”刘长旺。刘长旺曾获得一连串的荣誉:“全国边海防先进个人”、全军“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北疆卫士”金质奖章,他还多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
在这一串串、响当当的荣誉证章背后,一定深藏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记者慕名前往水兵中队,探究这名有着20余年兵龄的老水兵是如何扎根边防、百炼成钢的。
边防某巡逻艇大队执勤官兵正在额尔古纳界河上巡逻
优秀巡逻艇驾驶员刘长旺正在驾驶巡逻艇巡逻
零下40度,极寒条件下边防官兵潜伏执勤
新兵一下连,刘长旺就跟自己较上了劲。为尽快掌握驾驶技术,他整天铆在船艇上,反复地操练,逐个问题认真解决,不达目的誓不休,机电兵、枪帆兵、航海兵个个岗位都干得精彩。
担任艇长15年来,他对管段内水路情况烂熟于心,200余个岛屿、50余处浅滩、数百块礁石的位置都了如指掌,绘制的界河航道图,成为大队的标准航图。
记者打开他绘制的界河航道图看到,既标有岛、礁等助航标记,也有水深、水下障碍物、水底情况等信息,管段内结合部哪里有暗礁、浅滩,哪个河汊属中国,哪个岛屿属俄方,他都标得清清楚楚。
大海航行靠舵手,界河巡逻靠航标。一次参与保障中俄谈判代表执行勘察界河任务,在号称“鬼门关”的某狭窄河段,暗礁密布、水流湍急,俄方首艇触到礁石,第二艘艇接着遭遇搁浅。刘长旺临危受命担任领航,他双手稳操舵盘,加速、减速、左舵、回舵……数十个规避动作准确到位,一气呵成,终于化险为夷,成功闯过“鬼门关”,确保两国代表顺利完成任务。在把俄方代表送到对岸时,俄方船艇驾驶员专门跑到刘长旺的艇上,向他伸出大拇指,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马拉杰次,马拉杰次(真棒)!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展现了大队一兵一艇强素质、一招一式砺精兵,努力提高综合防卫管控和船艇保障能力的精神风采。正是他们思想硬、本事硬、作风硬,大队管段创造了连续3年零越界、20年无涉外事件的历史。
他们敬业奉献的身影如朵朵浪花清澈美丽
在常人眼中,奉献是边防永恒的话题;在北疆水兵的心中,奉献是青春最美的乐章。
临近老兵退伍的日子,边防一连上士陈士超吃不香睡不实。他说:“在边防生活了12年,真舍不得离开,但大队四级军士长名额有限,自己是步兵指挥专业,套改难度大,担心留不下来。”
前不久,军分区组织优秀基层官兵疗养,连队推荐了陈士超参加。就在他动身参加疗养的前一天,连队接到军分区建制步兵排巡回比武的通知。得知消息后,陈士超主动放弃疗养,请求参加比武。他说,比武或许是自己脱下军装前,最后一次为连队争取荣誉的机会,无论如何也要参加,坚决打好这一仗。
指导员徐国刚拗不过,同意了他的请求。比武中,陈士超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军事技能,勇夺5公里武装越野、夜间射击、精度射击以及个人全能4项第一。
徐指导员告诉记者:“一名面临退伍的老兵能有这般觉悟、这般拼劲,是因为他把连队荣誉看得太重,对边防爱得太深。”
雪地里,官兵正在乘摩托雪橇巡逻
边防三连是草原上远近闻名的民族连,是由蒙古族、俄罗斯族、彝族等8个民族的官兵组成一个温暖大家庭。
一次,达斡尔族排长郭小宁带领巡逻组乘车巡逻,突然巡逻车两个前轮陷入冰窟,动弹不得。大家纷纷跳下车,手推肩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拖车,最终在连队救援车辆和当地牧民的共同帮助下脱离了险境。整整7个小时的奋战,战友们个个饥肠辘辘,然而,车上仅有的2瓶水和1块压缩饼干,却被大家让来让去,谁也不肯吃,最终原封不动带回了连队。
新疆籍克尔克孜族战士吾了买提妹妹患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又查出乳腺癌,他心急如焚。连队战友们得知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将2万多元捐助款打到他的银行卡上,帮助他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都说边防官兵心中有大爱,可由于他们身在边防,肩扛责任,对自己的亲人关心照顾少,心中满是亏欠。
每年春暖花开,当晶莹剔透的冰排顺着界河自上而下奔流时,水兵中队的官兵就盘算着上艇的日子,直到9月界河水位下降,他们都要在边防一线、界河沿岸执行巡逻任务,期间任务重、人员少,无特殊事由官兵们从不在夏季主动休假。
夏天,巡逻艇大队官兵在千里界河巡逻执勤
2015年5月初,随着一声汽笛吹响出征的号角,也拉长了官兵与亲人思念的距离。副大队长赵玉柱家在河北,军校毕业后分到大队,每年夏天都参与界河巡航。2013年7月,刚刚被提升为副大队长的赵玉柱回老家与妻子团聚。分别近一年,赵玉柱内心十分歉疚,他主动提出陪同妻子逛街购物。在一家服装店,妻子试了一条裙子。站在一旁的赵玉柱愣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十几年没见过你穿裙子了!”听到这话,妻子先是一怔,接着眼泪夺眶而出。她转过身去擦拭眼泪,选了一条最漂亮的裙子,直接穿在了身上。
“我知道,你们有一句话叫‘水兵的妻子没有夏天’,想在夏天见到丈夫难比登天。”妻子轻声地叹息道。
几天的短暂团聚后,赵玉柱在临走时答应妻子,明年一定与她一起过个夏天。然而,2014年夏天赵玉柱下点出航,2015年夏天负责大队新建营房工程项目,直到10月还没完工。与记者谈及此事,赵玉柱一如往常哈哈一笑:“那咋办呢?负荆请罪呗!”
“水兵的妻子没有夏天”。边防军人宁肯亏欠家人也不能愧对使命。听着这个凄美的故事,泪水湿润了记者的眼睛;岁月的年轮必将铭记他们的忠诚与奉献。
此刻,记者的耳边回荡起《问边关》的旋律:爱边关爱边关,情呀情相依。爱边关爱边关,心呀心相连。我的那些好兄弟行进在阳光里,他们巡逻的脚步为什么总向前……
他们解难帮困的行动如冬日阳光暖人心脾
听说记者要到连队哨所采访,大队政委高卫军立即忙着准备。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安排驾驶员先到宣传股拿上足球和最新的电影光碟,再去收发室将所去连队和哨所官兵的包裹、信函等都捎上。
去哨所下艇组,为一线官兵捎上他们急需的东西,是大队党委、机关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记者在高政委的小本上看到:边防二连官兵想组织一场雪地足球赛,扶贫队执勤哨所战士想看最新的大片……本子里记满了官兵的大小事情。
俗话说,礼轻情意重。高政委带去的这些“礼”虽轻,却让官兵在寒冬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接过足球、包裹,官兵们脸上都乐开了花:“大队领导是我们最负责的‘快递员’!”
沙漠有水就会变成绿洲,人的心里有爱就没有荒漠。这些年,大队党委坚持把关爱送到边防官兵的心坎里,倾力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近3年来,大队筹措资金近百万元,新打深水井21眼,给每个哨点艇组安装净化水设备,使全体官兵告别了喝河水、“红泥水”的历史,喝上了纯净水;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企业,为8个艇组安装风光互补和太阳能发电设备,满足了一线官兵用电需求。大队驻地无霜期仅90天左右,过去一到冬天,土豆、白菜、大萝卜是餐桌的“老三样”,官兵进了食堂提不起兴趣,拿起筷子调不起胃口。大队党委叫响“种瓜种豆种精神,养牛养羊养作风”的口号,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官兵生活条件。他们带领官兵劈坡造田、开荒垦地。为改良土壤,从周边牧民家运回羊粪;为选育品种,战士从家乡寄来优质种子;为改善种植条件,探索建设高寒地区太阳能温室和半地下日光温室;为保证蔬菜新鲜,建起恒温菜窖和保鲜冷库;为提升养殖效益,引进自然养猪法……
在大队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有一年冬天,水兵二中队中队长李长庚带车闯冰道,突然,“咔嚓”一声,车子掉进清沟。就在巡逻车沉入冰面的瞬间,李长庚把坐在身边的司机吕学峰用力推出了车窗……司机得救了,李长庚却随车沉入了6米多深的河底。
李长庚被打捞上来时,他已成为一座绿色的冰雕。战友们把他的骨灰撒入他守卫16个春秋的额尔古纳河,内蒙古军区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
烈士远去,精神永存。还是在这条冰排交错、清沟和空膛冰不易分辨的冰河上,大队领导每年闯冰道总是打头阵。现任大队长赵凤昌一参军就在巡逻艇大队,是一名老水兵,他已连续4年带队闯冰道。
2015年闯冰道时,赵大队长带着巡逻车行驶在最前面,驶入一处薄冰区时,冰面瞬间破碎,整车掉入界河。幸好,新配发的全地形巡逻车具备两栖性能,又浮上了水面,让赵大队长和司机逃过了一劫。司机卢富亮回忆起这一幕,至今有些后怕,但他说,和大队领导经历一次险情,也算是军旅人生中温暖的回忆。
顶着凛冽寒风,仰望边关冷月。离开巡逻艇大队时,记者不禁想起一首歌:“听说那北疆刮着刀子风,听说那北疆结成厚厚的冰,哥哥你守卫在边防线,北疆的冬天冷不冷?”
采访中,记者也曾多次问过这个问题,大队官兵总说:边关虽冷,但心里暖和。是啊,这里温馨而充满大爱的戍边环境,能驱走世界上所有的寒冷;这里边防官兵铁心向党、忠诚戍边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人人都有火热的情怀、滚烫的心,哪里还会觉得冷呢!
(责任编辑:胡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