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立馆藏知识流动的控制模型
2016-07-06唐爱平
唐爱平
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图书馆馆藏知识的生成过程,明确馆藏知识控制的规则和方法,进而建立知识流动控制模型,实现对馆藏知识流动主动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
1 控制馆藏知识流动的意义
1.1 政治意义。每个时代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都会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机构充分体现出来。主流阶层为了达到有效的社会意识控制,有利于本阶层对其成员的思想控制,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通过图书的保存与剔除,来达到有利于教化民众、宣扬社会主流意识、摈弃非主流的目的。尽管目前人们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但往往面对海量知识,却无从抉择,而具有整合优势、方便获取、符合人们学习、休闲环境的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更具吸引力。因此,在当今社会,选择既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社会主流意志),又易于获取的知识作为馆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重要体现,通过控制馆藏知识流动方向,使社会主流的思想能够通过图书馆馆藏知识这个媒介得到认同、吸收,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2 实践意义。在网络时代,一方面,馆藏通过馆员控制、识别知识流动,把握知识资源流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馆藏,使用户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除对馆藏控制外,还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及时整理、收藏,方便用户回溯、探讨、引用,实行馆藏动态化,使馆藏不断更新,馆藏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通过有目的定向控制馆藏知识,使馆藏知识朝有利于用户方向流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和孵化器。
2 馆藏知识的生成
2.1 主流知识的生成。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中心,馆藏知识被权力所控制,成为反映一定时代群体意志的体现。从某种意识来说,权力生产知识,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并自身定向行为的实践和意识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被管理和被掌握的东西,已不再被视为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东西,而是将知识作为一件物品展现出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它更加体现了社会的意志,是主流社会权力意志的眼睛。知识改变命运,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表现在:一是通过政府、组织收藏和流通、传播的代表主流阶层的图书、刊物以及数字图书、刊物等载体的知识;二是通过有影响的博客、论坛,转载、传播体现主流主旨的原生知识资源;三是通过各种媒介载体,收藏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知识。以上这些知识收藏,构成了馆藏知识的主要内容。
基于主流知识的生成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大规模转移、传播,使图书馆馆藏数量得以快速增长,成为文化的蕴藏地和新知的发源地,成为吸引普通民众了解世界、接受新知、普及教育的场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传播面向全社会,使主流知识的传播更能体现主流阶层意志。
2.2 实践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存在于文件和存储系统中,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执行活动过程中,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此,馆藏知识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馆藏实施的过程就是馆藏提供知识和用户接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事实,并通过个人理解、吸收而形成的自身知识。用户接受馆藏的知识是国家、社会、图书馆采编人员等主流阶层在馆藏知识中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信念的体现。用户所接受的知识,都是符合主流法律、道德规范要求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并且会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馆员提供的知识是以既定的馆藏知识为中介,通过交流沟通,使用户对文本形成新的理解,构成新的知识,进而不断继续探讨、实践,形成新的实践知识。
2.3 馆藏知识的选择。馆藏知识选择受控于主流阶层意识的影响,从主流社会各层次控制的角度看,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政策、规范来保证,对馆藏知识进行控制、选择,体现主流阶层意识形态作为馆藏知识的选择标准。
主流意识形态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规范,是合法化的一种形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所当然成为馆藏建设专家、馆员等法定的、唯一的馆藏知识选择标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意志,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将对于自己有利的知识或希望获得的知识纳入图书馆的结果,如专业馆藏。因此,馆员与用户间的知识流动,都体现了主流阶层意识的渗透、控制,体现馆藏知识为社会优势阶层服务的主旨。
2.4 馆藏知识的传递。馆藏知识在向用户传递过程中,依然渗透着社会权利对知识控制,并以特有方式运行着。它体现了主流阶层的话语权和意志,是保证灌输主流阶层意志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形式。
在传递过程中,图书馆馆员通过图书馆这个阵地,传承和解读着社会意识形态,根据不同的阶层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选择地分配给社会中不同的用户,使馆藏知识与社会权利有效地融合、渗透,统一于馆藏知识的运行中。
馆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馆员的自身事业发展紧紧联合在一起,馆员会自觉地吸纳社会主流阶层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形态传承的重要主体,自觉地将自己融于主流意识形态中,完成对自己、对用户的控制与引导。
而用户在社会习得过程中,自觉寻找符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规范、要求,并且通过不断自我批评、反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这样用户更有利于融入主流,也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接受,通过慢慢修正、习得,最终接受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主流阶层的代言人。
3 馆藏知识控制模型
如何控制馆藏知识流动,使之成为主流阶层输入其意志的真正工具,就需要对馆藏知识进行界定,明确哪些知识有利于主流意识的传播和吸纳?哪些知识便于用于索取和存放?通过建立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使馆藏知识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流动。
3.1 建立控制规则和方法。一是通过对馆藏知识检索,检索所藏知识是否符合国家的信息政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二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适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制度需求;三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有利于用户索取和存放(复制、下载);四是检查所藏知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主流阶层权力的作用。
3.2 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馆藏知识流动是指通过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把馆藏(实体和虚拟)资源知识传递给用户之间流动的过程,其中馆藏是提供知识的主体,它既是知识接受主体又是知识供应主体,知识接受主体的知识整合程度、更新速度决定着知识质量,而知识供应主体的知识存量、表述能力、知识支持的能力则对知识流动效果起着正向影响和定向传播;[1]馆员是沟通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主要流动渠道和媒介,它既是实体又可以是一个网络链接节点;馆藏知识流动的方向是流向用户,是最终接受者,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渴望程度对馆藏知识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和利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馆藏知识流动产生影响,还有团队文化、知识流动评价与激励制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馆藏知识流动方向和效果。
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借助于知识链接来实现的。知识流动是用户通过网络节点链接、知识转移,实现知识链接的目的。知识链接是建立在不同知识主体间的知识通过转载、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融合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模式。[2]它是通过用户在不同链接节点进行一系列的选择、获取,并通过整合、吸收,进而形成符合主流的知识过程。因此,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体现了网络链接对知识的相互作用,对用户更好地利用馆藏,降低利用知识成本,提高馆藏流动的规模与效率,实现馆藏与用户之间协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提高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的沟通能力,来带动知识用户产生知识需求,刺激其知识需求欲望,及时鼓励、肯定其获取知识的行为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需求;馆员知识的提高,与其学习、生活经历、经验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同时,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也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馆员知识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治意识,主动学习、认真领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学习,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知识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为知识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通过轮岗,在不同岗位获取知识或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馆员和用户知识主体间的共有知识重合越多,其知识流动的效果就越好,知识差距越小,其服务的契合率就越高。
总之,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一方面对贯彻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促进用户与知识主体间的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定向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新,李久平,王维成.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0(2):10~13.
[2]徐建锁,王正欧,李淑伟.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