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良好高校学生文化的探究

2016-07-05韩东陈亚萌

中国市场 2016年23期

韩东++陈亚萌

[摘要]学生文化作为教育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引导其向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外部环境方面,要加强社会文化、高校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同时,学生要加强内部建设,提高文化判断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文化。

[关键词]学生文化;外部文化建设;内部文化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65

1引言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营造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学生文化建设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学生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具备不成熟性、不稳定性、阶段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同时学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各界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采取措施给学生文化施以正确的引导,以促进高校学生文化的构建,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构建良好的高校学生文化

2.1外部文化环境的引导作用

2.1.1社会文化引导

当前社会已经转变成了知识经济时代,整个人类社会下教育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样,社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主体——学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校学生文化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良好社会文化的建设,首先,积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接纳世界先进文化,在高校学生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培养“中国人”。[1]其次,树立明确的价值规范用以约束学生的社会行为;树立明确的导向价值则,反映学生文化对学生行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它提醒学生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同时在整个社会要形成正确的理想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为了理想付出努力,使学生有富足的精神文化世界。再次,要纠正当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诸多弊病,比如当前文化中存在的拜金主义、权力主义、物质功利主义、西方文明崇拜主义等,都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引导防止其渗透到高校学生文化中。

2.1.2高校文化建设

(1)价值文化建设。学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反映及延伸,高校的价值文化会对学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在教学及管理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自身建设的依据。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学生文化中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部分要及时的予以制止和纠正,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教师文化建设。教师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学生接触沟通的群体,其自身的文化会产生更为全面且直接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向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的脚步,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会在心里把教师当作自己的“领导”。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总结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民主的管理方法,给予学生更为科学地文化引导。同样,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掌握师生互动的方法,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的对学生的文化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3)狭义校园文化建设。狭义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文化和自然环境文化。[2]物质文化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建设自己的物理环境时,比如建筑物的建造、花草树木的种植等,都要秉着为学生服务、传承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理念,将校园建设得优美和谐,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进行学习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学校文化的魅力,对学校产生热爱的情愫,对学生文化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1.3家庭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也与该群体成员的家庭有密切关系,深受家长的经济收入、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在生活中,其思想、行为难免打上所属家庭的深刻烙印,带着各自父母影响的痕迹。[3]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学生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是由家庭文化决定的,同样,学生文化也是对家庭文化的直观反映。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也尤为关键,因此家长要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小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其待人接物的能力,使其对社会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以便其融入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后能够很好地养成自我文化。

2.2学生自身内部文化的主体作用

2.2.1提高文化判断力

当前学生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文化判断力。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接受文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发展文化判断力是学生学习的充分要求。因此,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当自身文化积累足够丰富的时候,学生的文化建设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足够的知识储备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作用于主体文化生活的意识形态层面。[4]面对不同的文化,学生应该有能力对其性质的好坏做出正确的评判,成为文化信息的主人。

2.2.2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学生文化主体,作为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主动的汲取优秀文化的影响,远离糟粕文化,更要在文化养成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主动地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构建学生文化,根据自己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进行构建,逐步培养自己的共同生活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对他人及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自主独立意识、勇于竞争与挑战意识。

2.2.3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学生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深入真切的实际场景去感悟,他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因此,学生要加强校内外活动实践。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实践活动,重视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切实地深入体验,了解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丰富自身的阅历,养成自身文化,养成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伍红林略论社会与教育双重转型中的学生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专题探索,2010(5).

[2]付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2).

[3]白芸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2006(2).

[4]房慧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文化的重建[J].教科文汇:教育教改,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