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享语文课堂学习

2016-07-05阮楠楠

考试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乐享教学实践

阮楠楠

摘 要: 越是在备战中考的冲刺阶段,就越要尊重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做到乐享语文学习,收获具有个性的阅读体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诗两首》出自大师之手,内容上值得仔细品读,情感上的共鸣需要深入之后方能产生,《诗两首》课堂教学在中考冲刺阶段的人性化设计值得思索。

关键词: 乐享 语文课堂学习 《诗两首》 教学实践

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战场”气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把矛头指向中考,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我们所学所教的都是为了中考。七年级和八年级时的语文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紧张兮兮的奋战。其实,备战中考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那天起就开始了的,语文科目考查的是素养和能力,即使到了九年级,语文教学还是应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阅读、练笔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越是大考,就越要求师生忘记考试的“硝烟气息”。乐享语文学习带来的喜悦,帮助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这里分享九年级下册《诗两首》的课堂教学实践,以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也希望给同行们提供研讨样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个专题为“爱国思乡”的诗歌赏读,第一课为《诗两首》,分别选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摘 要: 越是在备战中考的冲刺阶段,就越要尊重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做到乐享语文学习,收获具有个性的阅读体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诗两首》出自大师之手,内容上值得仔细品读,情感上的共鸣需要深入之后方能产生,《诗两首》课堂教学在中考冲刺阶段的人性化设计值得思索。

关键词: 乐享 语文课堂学习 《诗两首》 教学实践乡愁》。两篇大师级的诗作,文字数量不多,但内蕴丰富,如何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同时顺利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诗歌的解读需要紧紧联系创作的社会背景展开,只有身处创作者的时代中,才能真正走进诗歌,才有可能真切地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诗歌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处境,课上脱稿讲出。要求脱稿讲出,学生们必须将前景材料吃透。果然,学习《我爱这土地》一诗时,很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令我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回忆起了七年级下学过的《土地的誓言》一课,并自觉地将之和《我爱这土地》进行比较。如此,学生明确了《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基调——第一部分:低沉,悲哀;第二部分:悲痛且执著。接下来,给学生时间试读,同伴之间指出不足,加以弥补。然后,我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化身为诗中的鸟,描绘出心中残损的国土,落魄的家园,呐喊的民众……就是这样的国土,死了的鸟却将全部的躯体奉献给了她,鸟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问题的回答深度直接检验了学生刚才的想象程度,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鸟儿对国土深沉的热爱,还体会到了像鸟一样随时准备奉献自身的爱国志士的悲壮情怀。学生们的情感此时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带着这样的深入解读继续第二部分便顺理成章了。第二部分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却是全诗最激情澎湃,最能展现作者对国土深沉强烈之爱的:“常含泪水”和“爱得深沉”是需要酝酿情感加以深刻理解与朗读的。我让学生先指出“泪水”为何而流,再自由讲述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如何做到“爱得深沉”。这样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继续联系时代背景解读诗歌的做法,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有了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借鉴,教学《乡愁》一课时,我便有了信心。我仍然让学生说诗人境况与时代背景,好在九年级的学生对近代历史已有一定了解,知道特殊历史时期海峡两岸的分隔事实,作者余光中,一生都处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分别。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乡愁》这首诗。可是,大陆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有家不能回”的痛楚的,上课伊始,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几个台湾青年去一位伯父家做客,让青年们感到奇怪的是,伯父家居然供奉了一只破碗。原来,1949年,国民政府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之前,抓了一大批青壮年,为将来反攻大陆做好准备。这天早晨,这位伯父端着家里的碗来买早饭,不明就里地就被大兵抓走。几番辗转到了台湾,索性碗没有丢,这只碗就成了伯父从家里带出的唯一物件,以后每每思念故土与亲人,伯父就只能将所有的情思寄于碗上。海峡两岸互通往来后,伯父得以重回大陆,但早已物是人非,陪伴他的最后只有这碗。

这个故事讲完后,许多同学唏嘘不已,此时他们已经渐渐被故事中的思乡情怀感动了,《乡愁》一诗读来便见情怀见深度。接着,让学生提取诗中的四种物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四个不同时期的故事,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将一位浪迹台湾苦苦思念故土的游子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挺佩服学生的想象力:贴着邮票的信写了什么样的内容、拿着船票与新婚妻子作别的神态心理、冰冷坟墓隔断的母子深情、浅浅海峡带来的人间痛苦在学生的笔下丰满了起来。展示完毕,再请学生读,这次读则是带着理解的朗读,是带着对具化乡愁和虚化乡愁的双重理解的,情感自然而然到位,诗歌的价值在学生的思与读中便提升了。

《诗两首》的教学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提供了丰足的空间进行展示,将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我坚信,只有在内驱力推动下展开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即使在大考压境的环境中,也要尊重学科特点,创造学生喜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真正乐享语文课堂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国荣.教材解读:应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J].江苏教育,2008(9).

[3]孟辉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认识[J].考试周刊,2009(35).

猜你喜欢

乐享教学实践
远离老年抑郁症,乐享幸福晚年
主题航班·乐享云端会客厅
乐享蓝天
主题航班·乐享云端会客厅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桂拂清风 乐享国庆
乐享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