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训》的“无为”思想对现代青年的启示

2016-07-05师雪阳

大观 2016年6期
关键词:无为冯友兰

师雪阳

摘要:作为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新世训》对传统思想中的“无为”观进行了细致的分殊,将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无为”思想结合起来,提倡外在的成功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在当今追逐成功的社会中,这种思想值得青年人借鉴。

关键词:《新世训》;冯友兰;无为

1940年,冯友兰出版了“贞元六书”的第三部著作《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书中分十个章节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青年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晚年时期他在《三松堂自序》中回顾说:这部书主要讲了一些处世术,境界和哲学意义不高,只是功利境界中的一种成功之路。虽然如此,在此书中他不仅是教导青年人如何成功,也指导了如何实现社会生活和内在心灵的和谐。如果结合我国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们道德观念发生的显著变化,就会发现该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启示。

一、对传统思想中“无为”观的梳理

在《新世训》的“为无为”一篇中,冯友兰将传统思想中的无为理念进行梳理,将道家和儒家的无为观进行区分,探讨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人生。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无为有很多层意义,但是无为的意义绝不是“不为”,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因此无为有“少为”或“少私寡欲”的一层含义。

道家认为的无为从兴趣出发即率性而为,随着个人喜好做事,此外还有顺势而为,即“水到渠成”不费力而为之意;还有“顺理而为”,比如《庄子·养生注》当中的庖丁解牛,就有掌握事物规律办事之意,等等。

儒家对于“为”的态度,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为而为”。如果一件事应该做就是“无所为而为”;如果做一事对个人有功利,那么这种为就是“有所为而为”。“无所为而为”虽不同于无为,但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无所为而为”,也可以得到一种无为,宋明道学家说的无为就是这样一种无为。比如宋明道学中的陆王心学认为做事若出于廓然大公之心,无私意就是无为:而程朱一派则认为,对道德来说做每件事都有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妥当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理,顺理而为就是无为。

二、道家无为观同儒家无为观的结合

道家所说的无为常从兴趣出发,如孩童的游戏是最快乐的,道家所认为的理想生活就是类似的生活,不受社会制度的束缚。然而冯友兰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及个人存在所必须的;且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人做事都只从兴趣出发,那么社会存在所必须的责任就无人承担,所以道家的无为思想过于极端和理想化。冯友兰试图将传统思想批判的继承,顺应时代要求,并在理论上建立具有普遍价值的引导人们生活的伦理思想,因此创造性地将道家注重兴趣的无为观和儒家注重道德的观念相结合,互相弥补,探讨了“无所为而为”。可以看出冯友兰的“无所为而为”的思想是从做事的动机出发,若动机是出于兴趣或是道德上的无私,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无所为而为”;若做事动机是出于功利和私欲,那行为就是“有所为而为”,若是能做到“无所为而为”,也可以算是一种无为。

三、“无为”思想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冯友兰认为,人无论在哪方面的成就都要靠“才”与“学”两个方面。才是天授,是先天的才能;学是人力,是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还必须依靠后天的学才能使才得到发挥。并且凡是在某方面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在此方面有才和学的人,而且成就越大,他的才越大且付出的努力越多。

那么人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才华在哪一方面呢?冯友兰认为其实一个人的才是注定好的,不用费力寻找,你的兴趣在哪方面,才就在那里。人追随兴趣做事就是发展其才,也就是道家所谓的“率性而为”,是“无所为而为”。若因羡慕他人或为功利而作,即是“有所为而为”。若对于某事虽有兴趣但才不高,仍可去做而不必期望成就,仅仅是发展兴趣爱好,这仍算是“无所为而为”。

在某方面有才底人,对于某方面底事必感觉兴趣。因此他的学是随着他的兴趣而有底。他的学是随着他的兴趣而有,所以他求学是无所为而为底。他对于他的学虽用力而可只觉其乐不觉其苦,所以他虽用力地学,而亦可以说是无为。[1]

比如曹子建的文学才华过人,“世间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虽然做了很多诗但都是出于兴趣而发的,并非矫揉造作,所以这种努力仍是“无所为而为”。一个人做事的初心不是从兴趣出发,而是为求社会上的荣誉利益,即是“有所为而为”,他为做事所用的功夫便成了痛苦。

如果从上述道家的无为观出发,现代青年人在对待学业或事业时,就应该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加上后天的努力,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深入,境界不断提升,这样不但自己会感到满足与快乐,同样也很可能带来成就与肯定,用无为而为的方式达到成功与快乐。

我国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就是一个无为而为的例子,他学术的开端是由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发的,并逐渐发现了在外语文学方面的才华,随后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而成,是才与学的结合;他追随自己的兴趣而未想过以后会有多大成就,如他所选的印度学、梵文等方向在当时是异常冷僻的专业,但是他克服诸多困难终成世界闻名的东方学大师。反观当下很多青年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仅仅从功利角度出发追逐热门,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从儒家的道德方面讲无为,要求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一件事该作,就应不计较利害成败,不患得患失认真去做,对结果不必过分执着,此即是“无所为而为”。人一生做的事除了愿意做的事之外,还有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也许并非个人兴趣,但是从道义角度还是应该去做。比如当下很多扎根基层的工作者,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也许也并非出于他们的爱好,但是对社会和他人有利,这也值得去做。所以当下的青年人如果遇到社会的需求时,也可以调节自身使适应社会,积极探索也会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人一生所做的事大致可以分为感兴趣愿意做者,即道家的无为,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儒家的无为。我们应将这两方面合而行之,就可以得到整个无所为而为的人生,进而达到内在的幸福与外在的成功一致和谐的人生,这不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吗?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8-79.

[2]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张克政.冯友兰理性人性论刍议[J].洛阳大学学报,2007(01).

猜你喜欢

无为冯友兰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无为”的负利率
冯友兰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