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的区别

2016-07-05郭鹤

大观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区别创造力

郭鹤

摘要:通过研究和比较中国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对相同、相似和不同各处的深入比较,认识到中、日在美术教育存在着差异,经过对差异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小学美术的课改还需要继续深入进行,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效加以肯定,但总体与教育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我们对不足之处,应该的不断吸取先进经验,总结之并应用与自身改革当中改革。

关键词:中国日本;小学美术教育;区别;创造力

曾经在2009年8月20日,孙武臣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的“是什么束缚了想象的翅膀?”这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为之深思。他在文章中提到:在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却是倒数第五。而且据调查,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据4.7﹪。

报道说明中国的学生一直生活在一个创造力严重缺乏的世界里,怎么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育在本文中,从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明显的揭示出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些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探讨对中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创造力、提高创造力,并浅显对这些方面进行的演示分析。

一、分析日本的小学美术教育理念并与中国的观念比较

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理念是:形式运用上非常有特征,与我们所见的有很大区别,“重视目的,而不在乎形式”。日本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表现和鉴赏”,通过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再鉴赏评价,通过鉴赏培养学生的展示他们对于“美”的个人理解,通过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不仅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交流分析的能力。所以说日本的美术教学不在乎形式,因为每次课都没有固定的形式,看似很乱,但其实目的性是很强的。

中国式美术教学观念更趋向培养美术专业的能力,非常具有专业性,先培养美术基础,锻炼感知能力,然后培养鉴赏能力,最后实现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会让学生们感到缺乏乐趣,机械学习,缺乏快乐,像上其它文化课程一样,完成任务,无法实现锻炼创造能力和对“美”追求。

由此可知,日本和中国都重视培养艺术的创造力,但方法不同。日本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感受艺术并提高审美,丰富学生的个性,展现出学生各种独特的天赋。中国则注重在学习基本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力培养及智力发展。也就是说日本小学美术的教育和中国的美术教育相比,日本是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术的技能技巧。

二、中国与日本比较小学美术课程分段目标

日本小学美术课程分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以及这两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并且每一学段都分为“表现”和“鉴赏”两部分。

而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在这九年期间的美术课程,小学包括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而还有第四学段在7-8年级实行,所以完整的来说应该由四个学段。个人学段的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描述。

在课程目标中,日本和中国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堂内容,在选择和设计课程时,都尽可能的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日本的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表现”领域的教学,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趣味性”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

在中国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领域,第一是“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以“造型”为第一个阶段,先打好绘画的基础,第二阶段才是学生的“表现”、“设计”、“探索”等能力,要求学生在先学习一定的基本功后,利用绘画的基础才能进行创作。这说明我国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确实很精确,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美术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更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先感受,再学习,先有对事物探索的动力再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国的教学则是目标更加的明确、具体,但是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比较分散,始终依靠教师的发挥和掌控上,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上不明确,不利于连贯课程。

三、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开设课程内容比较

日本的小学美术开设的课程内容为:“表现”和“鉴赏”。日本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比如资料显示的例子: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立第三日野小学的课程“制作小木屋的儿童们”,使用选举海报、广告牌等用过的材料,让四年级学生在校园内建造8座小木屋。学生利用准备材料进行创造,完成小屋的建造。通过创造的过程,创造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终阶段,进行分析展示的时候,8个作品的作者会展示出来,学生自己也会表达对所使用色彩的感受。

我国的小学美术课程知道核心思想内容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方面。例如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书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标题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这一单元中《改头换面》这一课就是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不用的东西,进行设计改造,创造新的事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两个方面的目的。可以看出,我国的教材在编写时,针对的是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把美术知识有效的渗透其中,并且运用各种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在“鉴赏”方面中日两国则有所不同之处,日本提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作品,都进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我国是教学过程中,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作品为主,使学生在“欣赏世界名著美术作品”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眼里认为的“学生感兴趣的和艺术理解的美术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

四、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从对日本和中国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得知,真正的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训出掌握美术技法的画工,那是职业教育应该关注的,更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培养不出的。应当注重美术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断的加强美术与其他各个学科的有机整合,但是在课堂上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去开发创造力这一方面,还是与其他国家存在一点差距。

通过这次对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美术课堂存在地位的重视。美术课程应当改革目标,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并且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自然于是,有特色的发展,不要浅盘一律,不要盲目模仿。

2.更多的为美术教师们提供培训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当把美术教师的培训纳入系统化工程,促进各地区教师间的经验。

3.在教育环境建设融入艺术气息。美术不应当只是在课堂上,要寻求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真正能够达到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楼馨煜.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婉玫.大陆、日本小学音乐课程之比较研究 [D].国立台南师范学院,2004.

[4]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区别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