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导科学决策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
2016-07-05欧阳丽娜
欧阳丽娜
【摘 要】 本文结合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和矛盾观点两方面的理论阐述了对科学决策的指导作用。认为,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指导科学决策需要考量各要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科学决策需要调查研究,联系的多样性意味着科学决策需要抓住本质。而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了制定科学决策的目的,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科学决策应具有差异性,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影响着科学决策的方案选择。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科学决策;理论指导
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之一。决策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严重影响着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领导与管理活动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各级领导者所面临的决策任务亦愈艰巨繁难,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掌握现代决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哲学方法,它揭示了世界中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本质规律。用这种哲学理论指导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非常有必要且非常有实践意义。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科学决策的影响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对世界存在性概括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要求人们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指导科学决策需要考量各要素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强调“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1]也是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科学决策就是要求决策者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必须是科学有效的。科学决策的过程有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驾驭者和操纵者,决策者的素质、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决策活动的成败。其次确立决策目标,具有方向性,指导行动方案的选择。第三是决策方案的选择,必须明确标准是追求最优最大化效果。影响着决策的正确实施,还取决于决策情势也就是决策环境、决策条件,最后呈现的是决策后果。这五个要素是在决策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如同木桶短板原理一样,哪个因素存在缺陷都会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所以,决策者在决策时,运用联系普遍性原理,多思考决策的各要素,多观察决策的环境,以便做出科学决策。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科学决策需要调查研究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立足于事物固有的联系,不要妄自下决断,“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想当然办事,都是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联系的表现。
领导干部搞决策定方针,完成党的各项任务落实,必须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2]毛泽东同志这一著名论断,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座右铭。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要求运用联系的理论观点,科学、系统、缜密、全面地观察和认识某一事物,从复杂的联系中掌握事物的总体情况,正确地把握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其次还要注意被调查客体的多样性,联系的多维性,保证主体调查研究的全面性。想要坚持做到这一点,就要克服对事物认识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否则就很难认识事物的真貌和全貌。
3、联系的多样性意味着科学决策需要抓住本质
联系的形式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存在异同。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要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有一些作用,但不起核心主要的作用。要在分析事物或问题时分清哪些是内部联系哪些是外部联系,唯物辩证法中五对基本范畴之一“现象和本质”,事物的最根本性质或事物内部要素的内在联系是本质,所有的外部联系和表象是现象。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事物外部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发现其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领导干部做决策时,一定要善于区分不同的联系,不能把各种联系等量齐观,否则,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想问题办事情都需要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不按规律办事,事情的成功率几乎为零,这就要求在决策时,找到内在规律、挖掘内在联系,才会事半功倍。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客观地、全面地、深刻的揭示事物的联系,从而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起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可见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用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辅助科学决策的实现。
二、矛盾的观点对科学决策的指导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不仅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两点来源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所以说唯物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矛盾的学说,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观点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于领导干部的决策来说,矛盾分析方法当然是领导干部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核心方法。
1、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制定科学决策的目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没有什么时候不存在矛盾。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从时间上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有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还存在于事物之间。
领导在决策的时候,就是源于出现了问题而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问题实际就是矛盾的外在表现。那么做出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认真的处理矛盾的过程,可见决策的必要性来自于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根据主次解决了许多矛盾,尤其主要通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形势下,社会内部及周围存在的诸多矛盾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达到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强盛,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为做好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准备。
2、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科学决策应具有差异性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被称为矛盾的特殊性,缘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别开事物,这是世界多样性的基础。在承认矛盾的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的挖掘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研究事物、改造事物,所以抓住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创新。领导干部对于一些重大的战略性决策,需要静下心来找规律,分析矛盾,慎决策,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决策原则。
从时间维度看,矛盾特殊性蕴含于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一直主导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除此还有非根本矛盾。虽然根本矛盾在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会消亡,可是非根本矛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加注意也会导致决策取得的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这就决定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制定方案时应是多种备选方案,方案中核心措施可以不变,但不同阶段的方案应有阶段性特征,为防止决策环境突变(恶化或好转),方案应该能有应急处置和即时调整的处理。
3、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影响着科学决策的方案选择
从矛盾的内部来看,矛盾双方会分为矛盾的主次要方面,从矛盾体系来看,矛盾会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很明显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都是决定着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是应该被重视,而次要方面或次要矛盾,同样不能忽视。要解决问题,找到突破口,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在决策的过程中,根据调查研究和专家组的论证,会有很多种有价值的决策备选方案,标准的确定更多取决于选择者,决策者应考虑几个方案中哪一个是最有助于满足当前最强烈的需要。针对的问题不同,选择的标准和依据就不同。尤其是有些决策需当机立断,更应该顾全大局,但也要考虑后续问题的出现,只能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拒绝搞绝对平衡和面面俱到。
研究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其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在实际决策工作中,决策程序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牢牢抓住矛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从而促进事物朝更优更佳的方向发展。
领导干部决策时,需要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这一决策同哪些事物有联系,怎样联系,靠什么发展,如何发展。决策已在客观上对唯物辩证法提出了要求,所以领导者需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决策的命题是成立的,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决策的理论引导也是深远的。
【注 释】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94.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791.
【参考文献】
[1] 刘炳香.领导力新观点.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2] 领导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福今,唐铁汉.领导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