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现的乡愁

2016-07-05曾颖欣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乡愁乡土

曾颖欣

【摘要】现代“乡土作家”蹇先艾在抒发乡情的同时亦带着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批判乡土。在《水葬》中,蹇先艾展现了贵州“水葬”陋习的冷酷,但又发现了这片土地蕴藏的人性之爱。在剖析故乡弊病的同时不自觉地渗入牵心挂肠的情怀,这便是隐现的乡愁。

【关键词】《水葬》 蹇先艾 乡土 乡愁

一、引言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中,理性的批判和对乡情的留恋是最突出的矛盾。蹇先艾作为乡土小说的先驱者之一,在关于贵州的述写中,散发着一股“隐现”的“乡愁”,这种对乡土的批判与眷恋的矛盾态度,在《水葬》中亦有体现。

二、对乡土的批判

蹇先艾祖籍虽是贵州,但他在贵州生活了不过短短四年。黔地的精气神并没有能够在这短暂的时光中植入幼年蹇先艾的骨髓。贵州之于蹇先艾,是一个乡土情结的寄托之所,她是概念化的、抽象的、模糊的。经历了客居之寂与丧亲之痛的蹇先艾需要一个倾诉和寄托的对象,由于中国人特殊的乡土情结,他将目光放在了故乡贵州。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成熟起来的蹇先艾不免用现代的、局外人的眼光去审视封闭落后的贵州,传统的乡土情结和抽离成为旁观者的审视使他的目光蓄满哀怨和痛苦。所以他在《水葬》中写水葬这种陋习本身的冷酷,更有人情的冷漠。

《水葬》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贵州桐村,塑造了一群麻木不仁、滞重空洞的桐村看客,真实地反映出“水葬”这一陋习的可怖。彼时桐村已渗入现代文明的气息,人们安分守己,听见了脏话要红脸……桐村人似乎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开化,然而落后的道德文化仍然主导着他们的意志,村民们几乎是“自觉”地遵循着“水葬”这一“古已有之”的习俗。小说的主人公骆毛被押送去“水葬”的途中,桐村人里三层外三层地跟着看热闹,与鲁迅常写的“看客”形象别无二致。他们无动于衷,甚至有些人露出了幸灾乐祸的嘴脸。小说花了极大的篇幅去写全村男女老少去围观“水葬”的“盛况”,写他们的神情和言语,这当中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对桐村人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麻痹。假道学的教书先生喊着“丧德”,殊不知,所谓的“德”竟如此邪恶,能生生地将鲜活的生命夺去。

在腐朽封建的社会状况之下,道德的威力与效力超过了法律,而且更多时候,它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惩治方式来突显道德制裁的力量,“水葬”就是这样一种惩戒方式。没有人会觉得将骆毛处以“水葬”是不妥的,包括骆毛自己——这也是小说中最令人哀痛无奈之处,骆毛他这个示众之人、道德陋习的受害者,居然也认可了这种迂腐的道德文化的合理性。骆毛“愤怒”,为的却只是乡绅周德高的仗势欺人;骆毛“不服”,为的却只是家丁的蛮横态度……他愚昧麻木,将死之人,竟没有一丝反抗与震动,只能自认倒霉。在行刑路上高喊自己是看客们的“祖宗”、“好汉做事好汉当”,骆毛就像是在英勇就义般自我陶醉着。骆毛可悲,不仅仅在于他成为“水葬”陋习的牺牲品,更在于腐朽落后的道德文化对他精神世界的摧残。

三、对乡土的眷恋

贵州之于蹇先艾,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既远又近,远是客观上地理位置的距离远,近是主观上情感的近距离依赖;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他从未深入了解黔地,熟悉是他对她魂牵梦萦。所以即使是剖析乡土的弊端,也不自觉地渗入一缕温人的情怀。在种种乡野陋习、社会悲剧中投射了他对故乡深沉的感情。在《水葬》中,蹇先艾用冷静克制的文字揭露了“水葬”陋习,却在这嘈杂冷酷中写出了伟大的、原始的人性之美。这是蹇先艾提及故乡时心中的柔软,亦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隐现”的“乡愁”。

蹇先艾首先着眼于农民王七子对骆毛的朋友之情。在骆毛的行刑路上,王七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对骆毛好的人。虽然只有几句无用的安慰之话,但对于一个患有残疾的人来说,他对骆毛给出了承诺,不管最终实现与否,他给了骆毛发泄和倾诉的机会,甚至是希望的寄托。友谊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即使价值观被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依旧存在。

而后作者花了大篇幅写駱毛和老母亲之间的母子之爱。在行刑的路上,骆毛毫不畏惧,甚至有一股“视死如归”的气概,可是一想到他年迈的母亲,“心里忽然难过起来”,“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就冷了一半”。他对母亲的情感是作品中骆毛身上罕有的正面情感,他为母亲铤而走险,最后败落,在濒死之际,心中紧紧牵挂着母亲,这份赤子之情正是骆毛身上散发出的最强烈的人性之光。而老母亲的等待,是作品的最感人之处。蹇先艾采取了直接的无过渡切断式的描写,将画面从骆毛的行刑现场直接转向母亲,那般喧闹与这般平静的对比,更让人为骆毛可悲,为母亲可悲。老妇人独倚门枋,她悲苦又朴实,在“凝望”,在“等待”,尽管这是无望的等待。她不去揣测骆毛晚归的原因,不去设想骆毛或许永远也回不来的这个万一,她只是单纯地等待着。这份纯粹的母爱,在全篇令人窒息的气氛下,更能激起读者的愤怒和哀悯。

作品的最后,还有一个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朱三媳妇。她是蹇先艾在《水葬》中的化身,她知情,但不能开口,她哀怜,但只能旁观,如同作者一样。蹇先艾目睹着黔地上的道德愚昧,却无力去改变些什么。他借朱三媳妇的所想、所看、所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想。朱三媳妇偷偷跑到骆毛家看老妇人,蹇先艾也就这样静静地凝望着这被蒙昧包裹的黔地人心里最原始的人性之美。

四、结语

由于蹇先艾自身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原因,他在《水葬》中并未对“水葬”这种陋习进行详尽的叙述,但当中愚昧道德文化下人对生命的阴冷和冷酷人性中的真情令人深思。在矛盾与彷徨中,表现着他那“隐现”的“乡愁”。

【参考文献】

[1]叶颖.蹇先艾乡土小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

[2]胡玢.论蹇先艾的乡土小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

[3]陈悦.蹇先艾乡土小说新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49-255..

[4]贾剑秋.哀痛的边地——论蹇先艾乡土小说的文化视角[J].西南民族学院报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0-84.

猜你喜欢

乡愁乡土
永远的乡愁
清季乡土教科书的编撰与审定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愁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九月的乡愁
乡愁凭寄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