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6-07-05托尔根
托尔根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之以渔”学生终生受用的预期效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注重诵读,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立足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1.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淡化文体有清醒的认识
《课程标准》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但必须清醒的是,淡化文体并非不要文体,对文体方面的学习不能过多,但也不能丢弃。文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各自的文体在各自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比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文体的语言特征分别是严密、生动、准确;写作目的分别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事物、事理)明人,都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差别。如过分淡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过分强调它们的共性,势必抹杀其个性,个性美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文体,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但切莫过分,否则,误入歧途,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莫衷一是,其结果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①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③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想;④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⑤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认真结合教材内容,用好教材,把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范例,结合文章内容、文体特点,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3.确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时,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多,过高则学生无法完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好硬搬答案;目标过多,教学时就会“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一节课可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确定一两个目标,重点讲清讲透,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真实地阅读。教师的职能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无定法,常教常思,与时俱进是我们努力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立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31期
[2]孙晓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赤子(上中旬) , 2015年01期
[3]吉艳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