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区 教学设计
2016-07-05宋家鸣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通过案例中传统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材目标
1、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问题及解决措施。
3、借鉴国内外经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
2.比较归纳法
3.知识迁移应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师:本节我们讲一起共同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请大家在地图中找到世界四大典型传统工业区。
生: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师:四大工业区中以德国鲁尔区最为典型。现在给大家四分钟时间。其中前三分钟为自学,后一分钟小组成员交换答案。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一:归纳传统工业区生产特点
读“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
(1)描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
生: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在欧洲经济最发达区域内,临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工业区。
(2)说出鲁尔区有哪些工业部门,它们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
生: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等。以轻工业为主。
(3)这些工业是集聚分布还是分散分布?这样分布有何好处?
生:工业集聚。好处:①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④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这些工业在生产规模、资源消耗、运输量上有什么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生: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师归纳:通过刚才的自学与交流我们可以得出传统工业区的生产特点:一般分布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二:分析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阅读课本P65-66案例3
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区位条件?(提示:可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加以分析)
生: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利的水运、高速公路、铁路 ⑤广阔的市场。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
生:劳动力素质较高,科技水平高……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三:分析传统区衰弱原因
(1)鲁尔区主导工业是哪两个?与这两大工业部门相关的工业还有哪些?这些工业都是重工业,说明鲁尔区的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生:①主要都是重工业,加剧了环境污染,②五大工业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比重下降。原因①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②技术发展使钢铁的消耗量逐渐降低。
(3)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
生:煤炭衰弱影响电力工业,而电力又会工业影响钢铁工业。其他原因①钢铁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②全球性经济危机,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使用。
(4)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生: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堵。许多企业经济活动向德国南部转移,鲁尔区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四:尋找重振传统工业区措施
(1)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有何区别?
生:工业结构指的是重工业、轻工业比例。工业布局指的是工业分布的位置。
(2)早期鲁尔区的铁矿来自法国的洛林,随着洛林铁矿资源的日益枯竭,后期铁矿主要来自瑞典。鲁尔整区在产业调中,将炼铁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其目的是什么?
生:靠近瑞典,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减轻本国的污染。
(3)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环境?
生:对工业三废进行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绿化植树种草。
师:通过刚才的共同学习,我们归纳了鲁尔区衰弱原因及整治措施。学习鲁尔区案例是为我所用。我国的辽中南也是一个传统工业区,在发展中也面临了一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将刚才所学内容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以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为例:(阅读P67、图4.14和 P68材料)
1、辽中南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资源因素。
2、辽中南工业区有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比较
生:辽中南工业区煤、铁、石油、海盐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水资源不足,而且水污染严重。同时与鲁尔区在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3、如何借鉴德国鲁尔区成功经验重振辽中南工业区。
生: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作者简介:宋家鸣(1981-),男,大学本科,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