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浅析
2016-07-05张亮
张亮
【摘要】从小学到初中,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关键词】正确对待错误 认真分析错误 努力改正错误
一,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如果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那么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
二、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学生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表明其在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例如: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又有,在小学减法运算中被减数比减数大的认识根深蒂固,我记得在初一上学期的一次摸底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题:2+2—3,部分学生一看到“2—3”这一部分,就说这道题无法完成,殊不知还有运算顺序的问题。再有,学生習惯有理数的运算,这会对学生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产生干扰。如:计算7+3(3)1/2+2(3)1/2,有的学生的结果是12(3)1/2,这显然是错的。
总之,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 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 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错误。
(2) 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 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 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是受等式的性质2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 。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可见对比教学法对学生错误的形成,前后知识的干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学生在解答简单问题时,需 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 ,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三、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 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
x/0.7-(0.17-0.2x)/0.03=1
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引入新课前须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预先明了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
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 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尝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由表及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并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